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黄庆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挑战和培育路径

时间:2025-05-16 来源:光明网 作者:黄庆华 郑淇

我国农业规模庞大,但在发展质效、产业韧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力向“新”发展势在必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和新动能,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重要战略目标。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挑战

  (一)农业人才匮乏,“新农人”培育较为困难。现阶段我国农业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受制于经营规模过小、分散化与碎片化等短板,导致农业新质生产要素投入和产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小农户因土地资源有限,盈利空间与发展前景受限。小农经济无法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提供长期稳定的收益和发展空间,大量农村劳动力因此涌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村人才流失导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更加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合理转移富余劳动力,还需要着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

  (二)产业链基础薄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较为脆弱。当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技术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链韧性,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大量优质资源涌向城市和工业领域,农村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成为制约农业高效转型的重要瓶颈。一方面,我国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有效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经营模式普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加剧了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边缘化,不利于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在集约化农业经营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失配,难以为传统农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有效支持。另一方面,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仅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产业结构的质态转换需要借力多维创新活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根本性变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适用场景开发不足,影响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优化,压缩了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功能空间拓展,制约了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创新不足,农业“新技术”落地困难。我国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和核心材料依赖外部供应,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性和实用性未有效释放,加大了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难度。一是农业科研工作与生产实践脱节。农业科研领域存在“重论文、轻落地”的现象,导致研究重点与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二是科研资源配置重复低效。农业科研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科研机构与院校之间的分工和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出现部分领域科研课题重复立项现象。三是科技推广体系功能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新技术”落地难。

  (四)受资源制约,向“质农业”过渡困难。工业化与城镇化导致大量优质资源流向城市,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农村老龄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难题。相比之下,“质农业”在产业升级、经济绩效、生态友好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代表着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要完成从“量农业”到“质农业”的转型,亟须系统性应对制度设计、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等关键环节的挑战。这既是粮食安全与高附加值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

  (一)优化农业人才政策,引进与培育“新农人”。优化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互动机制,建立持续的人才“造血”和“输血”机制。一是激励创新型人才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针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人员、企业研发人员等创新型人才,建立与农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和考评制度。优化科研经费管理,鼓励科研人员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建立适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二是培养农业产业链管理人才,提升农业经营现代化水平。加强对农村干部、农业企业家、致富带头人等农业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重点提升其对农业政策的理解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优化供应链管理并促进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经营模式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集约型、智慧型转变。三是促进农村实干型人才自由流动与职业化发展。面向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及广大农民群体等实干型人才,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劳动力的职业化水平。通过优化土地流转政策,拓展金融支持渠道,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赋予“新农人”更大经营自主权,激发农业从业者的创新活力,促进农村人才资源高效利用。

  (二)加强双链深度耦合,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创新与产业结合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农业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并举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其研发能力,鼓励其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二是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融资和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多层次的创新生态。三是加快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共享。建立技术研发与市场对接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合作,打破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壁垒。构建长期合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缩短技术市场化应用周期。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既要有效保护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也要吸引更多技术资源投入农业领域,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研发投入效率和“新技术”落地转化效果。为有效解决农业“新技术”落地困难,必须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研发投入效率,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并应用于生产实际。一是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能集中资源攻克农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换。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一线高效转化应用,显著提升科研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二是提升研发投入效率。夯实研发资金保障,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促进研发和产业协同发展,提升研发投入的整体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企业增加研发经费。完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励补助方式,降低社会研发创新成本,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三是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鼓励企业逐步淘汰老旧设备,普及智能高效的农机设备,提升农机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四是加速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遥感等前沿技术。推广应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并持续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提高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以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走资源集约化之路,推动“量农业”向“质农业”转型。在保障农业总量稳定的前提下,农业生产应过渡到以质量为核心的“质农业”模式,打造“高安全、高品质、高效率、高收益”的农业发展新局面。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集品种改良、技术先进、资源集约于一体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一是加强耕地保护,夯实“质农业”基础。科学划定耕地与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土壤改良和肥力提升工程,建立可持续耕地产能体系。二是推进绿色集约生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和立体种养等低投入高效能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循环农业与生态种养相结合,显著减少环境负担;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时监控水、土、气等关键生产要素使用情况,精确调控农业生产过程,确保在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同时,兼顾生态可持续性。三是壮大区域特色品牌,助力农业全面提质。引导各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培育高质量、差异化的农业品牌,发展区域化、集群化的“质农业”,完善市场对接与供应链体系,通过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电商销售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农业效益提高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保障。

  (作者黄庆华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淇为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