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曾天雄:牢牢把握建成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

时间:2025-07-0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曾天雄 林子欣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大特质既是对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系统阐释,也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政引领力:筑牢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根基

  思政引领力体现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反映教育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引领力的核心在于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大的思政引领力。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应深刻认识思政引领力对于凝聚思想共识、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意义,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党的思政引领的政治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从政治、思想、价值、文化等多个维度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合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把牢政治方向。

  人才竞争力:强化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支撑

  人才贡献是判定教育强国的关键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人才既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具有强大人才竞争力的教育强国,关键在于处理好教育满足个体成长的本体价值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观照,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生产方式、产业升级和组织变革,也对人才素质结构与教育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同时,要引导人才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事业发展中,培育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政治素质过硬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科技支撑力:激发教育强国建设的创新动能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是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驱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我国科技领域持续积累创新动能,不仅实现了众多关键技术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更逐步构建起系统性的创新能力体系,展现出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转变。尽管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存在明显短板。因此,提升科技支撑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教育强国的创新特性和战略先导地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民生保障力: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群众基础

  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强国的民生属性体现,突出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程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础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其对“上好学”、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以及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的诉求愈发强烈。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这要求我们坚守教育公益性原则,统筹兼顾国家战略需求与民生发展需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民生暖意。

  社会协同力:凝聚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合力

  社会协同力既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支撑力量。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协同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社会协同力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的关键衡量指标,强大的社会协同力的形成,需要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政府应自上而下通过机制、政策等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开展合作;学校应发挥组织、牵头、协调等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共育活动;家庭应尽到育人责任,发挥更大作用;社会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协同共育提供资源和平台。通过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做到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破解制约教育强国建设体制机制问题,促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跃升。

  国际影响力: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的全球话语权

  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能够提升我国教育在全球的地位和声誉,还能够吸引世界优秀人才和教育资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要继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国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要鼓励我国教育机构和学者“走出去”,开展海外办学、学术交流、教育援助等活动,传播中国教育理念和文化,提升中国教育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成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六大特质建设。既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又要坚持目标导向,以“六大特质”为标尺,全面衡量教育强国建设成效。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研究”(21FDJB005)阶段性成果】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