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钟辉勇:消费视角下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时间:2025-07-2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钟辉勇 彭冲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中国城市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其强调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过去数十年间,以“土地财政和大规模增量扩张”为特征的城市化模式,在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当前,发展的指针正从外延式扩张转向“以人为本、存量提质增效”的内涵式提升。这引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当依赖土地这一有限物理资产进行开发的增长路径难以为继时,我们应如何寻找新的价值源泉,以更好驱动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

  对“消费”的重新认识,有助于发现并释放其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强大的赋能效应。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消费常被视为生产链条的终点与财富的单向消耗,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被系统性地低估了。而在现代城市中,消费活动本身具有强大的生产赋能效应,不再是经济循环的终点,而是能够促进创新、积累人力资本、提升经济活力,并最终驱动增长的起点。

   一、消费的生产性是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消费的生产性”摒弃了将生产与消费截然二分的静态观念,揭示了在现代城市中,消费活动本身就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生产、提升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能力。其背后逻辑是,现代消费并非简单的物质消耗,而是通过五大机制,系统性地为经济增长赋能。

  1.消费服务外包的生产性:优化社会分工,提升人力资本效率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倾向于将烹饪、清洁、育儿、养老等内部生产活动外包给市场化的专业机构。这不仅直接催生并壮大了家政、托幼、社区食堂等规模庞大的生活服务产业,更重要的是,它将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从繁重且重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些被“置换”出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可以被投入到个人教育、职业发展或更高附加值的社会化生产中。这是对全社会人力资本的优化再配置,直接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形成了“更高收入—更多外包—更优发展”的良性循环。

  2.消费结构升级的生产性:定义市场方向,倒逼产业创新

  当居民的消费需求从满足基本生存的“有没有”,全面转向追求个性化、品质化、绿色化的“好不好”时,这种来自亿万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需求侧力量,便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例如,对智能家居安全便捷的向往,会直接倒逼从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到家电制造的全链条技术攻坚;对健康有机食品的青睐,会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更深层次看,居民在教育、医疗、知识付费等领域的消费,其本质是对自身和下一代人力资本的直接投资,这种投资是形成一个国家长期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基石。

  3.“第三空间”的生产性:催化知识溢出,孕育创新生态

  “第三空间”是指咖啡馆、城市书房、共享办公、买手店等介于家庭(第一空间)和工作场所(第二空间)之间的非正式公共社交场所。这些场所超越了单纯的消费功能,成为知识交流和创意碰撞的物理“催化剂”。与严肃、封闭的正式会议不同,在这些舒适、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人们进行着轻松、平等的非正式交流。这种交流极大地促进了“隐性知识”(即无法通过书本言传的经验和直觉)的传播,能够有效激发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是新理念、新企业和新合作模式诞生最理想的“培养皿”,构成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的毛细血管。

  4.空间品质的生产性:吸引核心人才,积蓄城市势能

  “空间品质”是指一个地区不可贸易的本地消费便利设施(如特色餐饮、文化展演、体育场馆、城市公园等)的数量、质量、多样性与可及性。在以知识和人才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经济中,高品质的空间是城市吸引和留住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终极“磁石”。顶尖人才不再仅仅为高薪所动,他们愈发看重一个城市能否提供丰富、有趣、便利的生活体验。人才因追求高品质生活而聚集,进而通过知识溢出、技术合作和创业活动,系统性地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投资于空间品质,就是投资于城市最核心的资产——人,是为城市未来发展积蓄最宝贵的势能。

  5.新型消费模式的生产性:释放数据价值,重构生产要素

  以数字平台为基础的电商、外卖、网约车、在线文娱等新型消费模式,其最深刻的革命性在于,它们在服务过程中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生成了海量的、动态的、高价值的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本身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可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并驾齐驱的关键生产要素。对于企业而言,利用消费数据可以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个性化生产;对于政府而言,则能通过分析人流、车流、消费热力图等数据,实现精细化的城市治理和高效的公共服务配置。数据的“非竞争性”和“无限复制性”使其能够系统性地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二、消费的生产性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并非空中楼阁,其坚实地基恰恰蕴藏于亿万市民日常的消费活动之中。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消费行为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性能量,从六个维度共同塑造着城市的未来形态。

  激发多元需求,点燃“创新”引擎。创新城市的活力源自持续涌现的新需求。当市民开始追求更健康、更智能、更个性的产品与服务时,便直接倒逼建筑、家居、医疗、文娱等全产业链进行技术与模式创新。而这些创新的火花,往往迸发于咖啡馆、共享办公、城市书房等开放、共享的公共消费空间。这些“第三空间”通过促进思想的碰撞与知识的溢出,构成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细胞。

  提升空间品质,铸就“宜居”之本。宜居是人民城市最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直接源于城市“空间品质”的高低——即餐饮、文化、公园等生活设施的丰富度、便利性与质量。高品质的空间不仅能吸引并留住人才,更关键的是,发达的家政、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体系,能将市民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闲暇去创造和享受生活,从而极大提升城市的幸福感与吸引力。

  引领绿色消费,塑造“美丽”之形。美丽城市的实现,与可持续的消费选择密不可分。当市民的消费偏好从“够用”转向“绿色、低碳、环保”,这股强大的需求侧力量便会精准引导市场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无论是选择节能家电、绿色建材,还是拥抱低碳出行,市民的每一次“用脚投票”,都在为减污、降碳、扩绿注入动力,从源头推动城市的绿色转型。

  赋能风险感知,增强“韧性”屏障。韧性城市的核心在于风险的“事前预警”与快速响应。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智慧城市的技术赋能。通过在供水、燃气、桥梁等关键基础设施上部署传感器,并与消费活动产生的实时人流、车流、物流等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城市管理者可以构建起“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洞察潜在风险,从而极大增强城市抵御各类冲击的免疫力。

  传承城市文脉,沉淀“文明”之魂。文明城市强调对历史文脉的保护与活用。独特的历史街区、文化地标和城市风貌,本身就是空间品质中最稀缺、最宝贵的资产。通过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消费场景,如在历史建筑中开设博物馆、书店、特色餐饮,不仅能激活其经济价值,更能塑造城市的独特魅力与品牌,让市民在消费中感知历史、建立文化认同,这正是城市精神归属的源泉。

  驱动数字服务,奠定“智慧”基石。智慧城市的运行,建立在无处不在的新型数字服务之上。外卖、网约车、在线教育等平台不仅让城市生活更便捷,其在服务过程中生成的海量消费数据,本身已成为与土地、资本并行的核心生产要素。企业可利用这些数据优化供给,政府则能借此实现一网统管,提升治理效能。因此,一个活跃的数字消费生态,为城市“智慧化”注入了最强燃料。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南京审计大学联合研究院)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