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九项重点任务中,“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居于首位。服务消费作为释放需求潜力的重要力量,是实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质扩容的有力抓手。当前我国服务业消费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供需不匹配,即服务需求丰富、多样而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因此,扩大服务消费需从供给侧发力,重在“补短板”。“补短板”不仅是应对当前消费不足、需求不振的权宜之计,更是推动中国经济从“制造驱动”向“服务驱动”转型的关键举措。其本质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充分释放服务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提升的双重目标。
服务消费新特征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居民服务消费的形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呈现便捷化、品质化、体验化、情绪化的新趋势。这些趋势不仅重塑了消费场景,也重新定义了消费体验的边界。
第一,服务消费便捷化。数字技术赋能服务场景创新,让服务获取渠道更加简化。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线教育、在线问诊等线上服务平台使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服务。同时,智能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消费历史和偏好,精准推送服务,减少了用户筛选的时间成本。第二,服务消费品质化。消费品质化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定位不只是追求高端和品牌,也不只关注价格高低,而是追求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满足。以“Z世代”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群体更加崇尚独立,偏爱个性化与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由迎合他人的消费转变为愉悦自己的消费,带来了新的消费现象——“悦己消费”“颜值经济”。第三,服务消费体验化。随着数字技术赋能消费场景,创造新型消费业态,消费者对消费行为的要求和感知力逐渐从满足基本功能转向追求体验价值。服务消费体验化是技术、场景与需求协同作用的结果,而消费者在购买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官体验、情感共鸣和深刻记忆成为衡量服务价值的关键。第四,服务消费情绪化。消费不仅具有带来使用价值的产品属性,也有满足情绪价值的文化属性。消费者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服务的选择和购买决策。积极情绪可能使消费者倾向于尝试新的服务或选择更高端、更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消费者会主动将自己的消费体验和情绪通过社交媒体、口碑传播等方式分享给他人。这种分享行为不仅可以帮助他人作出消费决策,还能让消费者自身获得社交满足感和认同感。
服务消费的三方面“短板”
面对服务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我国服务消费仍然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新兴服务发展滞后、区域服务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第一,供给总量不足,优质服务稀缺。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居民对医疗、养老等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的供给缺口。在医疗服务供给方面,过去几年我国医院入院人数的增速一直快于医疗机构床位数的增速;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万个、床位820.6万张,距离“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仍有一定供给缺口。除了一些领域的绝对供给不足之外,整体供给质量也有待提高,在服务内容上存在类型有限、多样性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第二,新兴服务发展滞后,创新模式有待提高。新兴服务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融合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目前,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一些前沿技术转化为实际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效率相对较低。例如,在智慧养老领域,虽然目前智能化养老设备已经应用,但设备的兼容性、数据的共享与整合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难以形成完整的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另外,新兴技术在消费场景领域的开发仍然不足,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多集中于消费端(如智能客服、需求匹配等),而在供应链管理、服务流程重构等环节的应用相对滞后。
第三,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服务消费水平差距较大。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区域梯次特征比较明显,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按照人均服务消费支出水平高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呈现梯度差异。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苏的年人均服务消费水平最高,超过15000元。北京和上海的年人均服务消费支出超过20000元,服务消费支出比重超过60%,远高于其他省份和地区。同时,2024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为34557元和19280元,表明我国城乡服务消费水平仍存在差距。
多措并举补齐服务消费“短板”
服务消费“补短板”本质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服务领域的供需错配,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发力,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资源优化,实现服务消费的提质扩容。
第一,加快市场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引入竞争机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优化审批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减少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的时间成本与行政成本。完善监管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社会资本在服务业的广阔天地中能够安心扎根、茁壮成长,进而为我国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增强数智化赋能,鼓励服务消费创新。夯实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底座。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鼓励挖掘商业数据价值,加快培育专业数据服务商,推动数字技术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围绕满足多样化、高品质生活需求,加快丰富商贸、文化、旅游、健康、托育、家政、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运用5G、云计算、VR、AR、3D打印等数字技术,构建更为丰富多元的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第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服务业梯度布局。鼓励不同区域间开展服务业产业合作,建立区域产业合作协调机制,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形成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大对小城镇和农村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服务渠道建设力度,推动城市地区的先进服务技术向下沉市场转移。例如,构建城乡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供需信息高效对接,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鼓励电商平台为农村电商从业者提供免费的线上店铺搭建、运营管理培训课程;鼓励医疗领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提升下沉市场服务技术水平。
第四,完善服务行业标准,强化监管力度。加快完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立服务行业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根据技术发展、市场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定期对标准进行评估与修订。加快构建服务消费质量促进体系,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降低维权成本,完善服务质量协同处理机制。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规范网络交易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