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工程哲学、工程活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工程师精神教育”在上海举行

时间:2025-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栗孟杰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栗孟杰)9月27日,作为“第十二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重要组成部分的分论坛四——“工程哲学、工程活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工程师精神教育”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行。

该分论坛紧扣大会“工程创新、工程教育与社会发展”主题,聚焦哲学基础、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是探讨如何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这一核心使命的关键环节。本场分论坛由《宣传通讯》编辑部采编中心主任、主任记者吕东卉主持。本次论坛分上下两个半场,内容涵盖工程规则、工程德育、人工智能哲学、设计创新和课程思政等多个维度,体现了工程哲学研究的跨学科特性。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运楼在致辞中,阐述了在工程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工程师精神教育对于培育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以“规则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和地位”为题,提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寻找工程“活动”和“行为”的哲学根基,深入探讨了工程规范的技术逻辑与社会价值,并对工程规范的科学性与社会性进行深刻阐述。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聚焦“以工程德育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强调思政课赋能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并以《科学工程与伦理》课程为例,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分享了上海理工大学对工程伦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工匠精神教育审思”,从哲学基础层面分析了马克思实践观对工程师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方法论指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吴文治以设计周的演进为镜,透视了工程、设计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他认为,设计周已从单一的产品展览,演变为集创意、产业、学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是观察社会变迁与技术发展的重要窗口。设计周不仅是前沿技术、工程思维与美学创新的集中展示,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叙事和价值观塑造方式,生动诠释了“工程+管理+设计”跨学科融合的巨大潜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邢远阁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思政”这一主题,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并探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价值引领与技术伦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论坛下半场的研讨议题进一步延伸至历史视野与当代实践。东北大学哲学学院杨司阳分享了“中国古代工程活动中工匠责任探析”,从历史视角剖析了工匠责任的主要表征、挖掘了传统工匠的责任伦理智慧及当代工程启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彭鸽围绕“基于新工科背景的课程思政实践范式重构”,剖析了课程思政中算法公平性、AI应用边界及思政元素嵌入等方面的现存问题,提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工程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范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娟就“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展开论述,提出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提出了优化路径。新时代工程教育应确立“全面发展、社会责任、个性发展”三大价值取向,并围绕全人课程重构、产教协同育人、多元评价机制、个性成长环境四大路径展开实践,培养既掌握技术、又具备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卓越工程师,实现工程教育从“制器”到“育人”的根本转变。

吕东卉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分论坛的研讨体现出五个特点:一是紧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阐释深入;二是积极关注党的创新理论,体现时代关切;三是聚焦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建设,突出育人主责;四是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丰富多元;五是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教育本质。整场论坛主题较为鲜明、启发性较强,为推进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宝贵思路。

主办方表示,本次分论坛的举办为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跨学科的对话平台,有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思想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