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三毛在歌词中这样写道。
曾几何时,那份“有亩田”的念想化成网络版“开心农场”的风靡,变身“农场主”的我们垦地耕耘、收获蔬果,定好闹钟半夜“偷菜”别有滋味。
如今,随着线下版“开心农场”在长沙兴起,“认养农业”让人们田耕山居的向往落地生根:你可以带着孩子躬身入田、插秧除草,也能在丰收时节收稻打谷;你可以轻点手机,一棵果树历经四季、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尽在掌握。
种菜、摘果、育茶……人们感受的不仅是泥土的温润,更是乡愁的安放。
这场发轫于田间地头的变革,无疑打开了土地价值重构、城乡情感重塑的切口。“认养农业”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田园守护之道、乡村振兴“密码”?
一
微风拂过田垄,稻穗金浪翻涌,昭示着今秋好收成。
“假期不远行,当回‘东稻主’!”趁着国庆中秋长假,在湖南湘江新区泉水湖村认领一丘田的湛陕带着8岁女儿前来。身入稻田收割拾穗、利用传统工具打谷脱壳,微信朋友圈很快晒出女儿劳作后红扑扑的小脸蛋。
“招募令发布才半个月,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20多位长沙市民认领稻田,除亲身体验外,他们还能获享稻田产出的玉针香米以及周边民宿居住权。”泉水湖村党总支书记张建国乐呵呵介绍。
“丁零零……”每日清晨被闹钟唤醒后,在银行工作的肖莎习惯性打开手机上的“时空耕耘”平台账号。距离长沙城区30余公里的宁乡市“三周农牧”共享菜园里,长长的黄瓜在藤架上摇曳,一茬茬小白菜、红萝卜鲜嫩水灵。
鸟鸣声脆、满目青绿,一颗久居高楼大厦的心,慢慢被治愈。
何为“认养农业”?简言之,就是通过农耕体验甚至数字技术,搭建“都市人—乡村土地—农产品”的联结。认养者提前支付认领费用,农民按需生产,前者还可通过实地劳作、云端督养等方式全程参与,最终收获专属农产品。
当传统产业遇到数字浪潮,“认养农业”解锁出许多新玩法。
认养什么?你可以去浏阳市同幸村“认养一箱蜂”,亲身体验摇蜜的快乐;也可到宁乡市沩水源村“认养一棵梨树”,妥妥实现“水果自由”;还能到望城区蓝塘寺村“认领一栋房”,AR沉浸式挑选闲置民居,实地体验河湾日落。
菜地果园、家畜家禽甚至稻田住宅,长长的“认领单”上,总有一款适合你。
怎么认养?除专业团队日常帮忙打理,认养者利用闲暇实地体验外,数字技术的兴起,也让云端种养成为现实。在长沙不少农场,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端查看农民的栽育过程、农产品生长情况,甚至还能通过直播,足不出户“云享”稻花绽放、稻浪翻涌。
去年5月,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发出倡议,各区县(市)蓬勃开展的“星村我有+”认养活动一呼百应。今年推出的活动2.0版,更让“认养农业”品类上新、“含科量”提升,情绪价值和获得感拉满的新版“田园牧歌”,吸引越来越多人唱和。
二
作家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中写道:“土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土地的孩子。”“认养农业”持续吸粉,不仅让母亲与孩子深情相拥,也赋予我们脚下这片原野更丰盈的解读、更丰厚的内涵。
这味“乡愁解药”,动了你我DNA。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农耕之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意,是刻在国人基因里的记忆。人们对土地的眷恋,从不因时空变迁而改变。
当身处高楼大厦间的都市人,利用周末去田间劳作,弯腰插秧、伸手采茶,汗水流淌的同时收获了内心澄净;当城市居民得以“云”归田园,通过屏幕感受作物日夜变化,这份参与生命成长的喜悦,弥足珍贵。
“认养农业”悄然弥合现代生活中人与自然的疏离。这种可感可触的沉浸式体验,搅动人们的农耕DNA,引发对乡土价值的集体认同,也为与泥土渐行渐远的你我,寻得一方心灵田园。
这条“绿色纽带”,重塑城乡链接。
过去,由于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充分、销售渠道单一,农户难免遭遇“种得好却卖不好”的困境。“认养农业”的核心逻辑,就是打通消费者与农户之间的“直接链路”,破解传统农业的产销痛点。
消费者提前出资认养,获得可靠的农产品,体验自然与农业的附加乐趣;农户精准规划种养、以销定产,能把更多精力投在优化产品供给上,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而行。
乡村分散闲置的土地、农作物和养殖资源,经“认养农业”整合,也成为吸引城市资源流入的有效载体。在长沙县果园镇,盘活后的闲置农房风格多样,10处民居更被打造为艺术庭院,在此听戏曲、玩木雕,住宿休闲满是惬意。
这把 “助农钥匙”,开启共赢生态。
乡村的魅力不仅在于产出,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人文智慧、厚重鲜活的非遗技艺,每一方水土都拥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
“认养农业”以其独特的黏合力,让这些资源“组团出道”,更多乡村得以在农文旅融合赛道上一路飞奔。
初摇摇出“水蜜”,再摇收获“熟蜜”,当金黄透亮的蜂蜜顺着筒壁滴流,品一口沁人心脾。通过 “认养一箱蜂”,人们在浏阳市同幸村不仅能体验古老的“二次摇蜜”工艺,去走马山溯溪漂流,在滨水民宿数星星听蛙鸣,“微旅行”的惬意让该村今年以来游客突破6万人次。
当农业寄托了情感,旅游升腾起烟火,农文旅融合便不再是简单的看山见水、种地摘果,而是演绎成土地与陪伴、田园与诗的温暖叙事。
三
从农耕文明传承的鲜亮课堂,到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认养农业”逐渐从“有风的地方”变为风口。但要更好地成为内容的源头与情感的锚点,还可再添“几把火”。
让一丘田成为“我的专属IP”。
种田、摘果只是吸引认养人的起点,能让其长久心灵依附的,一定是这片土地的内核与灵魂。
“认养农业”不只有农事劳作,更要深度多元地发掘当地红色文化、特色美食、民俗底蕴、旅游资源,在“认养+N”上多做文章。通过体验项目的推陈出新,不断打破场景边界,不断戳中认养者的情感和现实需求,如此 “我家的农场”才能与众不同,成为人们的专属记忆。
用“含科量”提升“看得见的信任”。
“认养农业”构新了农业生产逻辑。当实时监控系统等基础技术,成为越来越多认养项目的标配,未来人们将不再满足通过手机了解“从播种到收获”,而期待更透明、能溯源的认养模式。
如何让 “看得见的种植、摸得着的放心、体验得到的价值”更加名副其实?深化技术应用是关键。
通过加速与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融合,使农产品的种养、管理、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关键信息得到记录,由此建立的全链条溯源体系,让人们随时可视可查,“认养”二字才会有更深厚的信任与温度。
秋风再起,“丰景”正好。当每一粒米、每一颗果都链接着具体的人,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种养生产,而成为重构认同、激活要素、联结城乡的社会创新实践。“认养农业”刷新着乡村发展方程式,而它的解题与回答还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