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2025)》发布

时间:2025-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曹政)9月2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系列发布会——《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2025)》发布会暨“上海参与构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与影响”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共同见证这一重要学术成果的发布,并就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实践与未来展开深入研讨。发布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答浩主持。 

以报告为载体多维阐释文明互鉴内涵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姚建龙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文明多样性面临新挑战,也孕育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落实“四个共同倡导”重要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路径。他强调,《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蓝皮书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服务国家战略、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务实举措,体现了智库学者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学术自觉与担当。报告紧紧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主旨,系统梳理文明交流的理论脉络与实践案例,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为推动文明平等对话、包容互鉴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期待报告在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李健研究员系统介绍了院系列蓝皮书的编纂体系与学术影响力。他提出,上海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建设,已成为覆盖社会经济关键领域、兼具决策参考与公众引导功能的重要学术品牌,呈现出体系完整、覆盖广泛;数据翔实、分析深入;紧贴现实、服务决策;权威发布、影响深远等突出特点。《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作为该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文明互鉴议题,体现了研究院所响应时代需求、汇聚集体智慧打造标志性成果的持续努力,是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术进步、启迪社会认知贡献力量的重要学术载体。 

《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2025)》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佘凌对蓝皮书的研创背景、框架设计与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根本遵循,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文明交流互鉴的现状、挑战与机遇。”佘凌向记者表示,自文明诞生并彼此相遇之时,文明的交流互鉴其实就已开始。在报告的案例篇与借鉴篇中,均呈现了文明交流的部分史实与理论,以及我国如何在当下通过多元平台及国际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的实践,从多维度探索了文明交流互鉴的过去与现状,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如何更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中国积极致力于推动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正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来凝聚和平发展的共识。蓝皮书提出,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中华文化遗产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转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现出显著的影响力。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举办各类国际论坛和活动,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契机;提出了诸多中国方案,积极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中国样本,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多维度阐释文明互鉴的方法与内涵 

嘉宾发言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原所长晏可佳研究员主持,多位资深专家带来了主题发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提出,文明交往议题具有深远意义。他认为,要尊重文明多样性,为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应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珍视并维护人类文明的多元共存。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推动AI技术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助力每一种文明的声音被世界倾听。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提出,全球文明交流应围绕准则、体制、形式、载体与内容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完善。他建议在全面梳理全球信息的基础上构建相应框架与体系,并提出文明互鉴本质上是双向的过程,需深入总结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此外,张兆安特别强调了上海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所具备的独特功能与定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认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2025)》从实践与理论层面展开了系统回顾,作为该系列皮书的开篇之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他表示,上海作为中西文明深度融合的典范,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建议在今后的系列中进一步突出上海的地域特色与样本价值。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方松华研究员强调,面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文明冲突论”,推进文明互鉴仍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反思中华文明的内涵与特质,进一步明确中国在全球化文明对话中的角色与定位。 

专题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吴雅凌研究员主持,来自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复旦大学、解放日报、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与实践、未来蓝皮书的框架设计与内容重点进行了交流发言。

与会者认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报告(2025)》体系较为完整、视角多元、研究较为扎实,不仅系统总结了中国在全球文明交流中的实践与贡献,也通过典型案例和国际比较,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 

据介绍,该蓝皮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年度内中国与全球各地区及主要国际组织、机构的文明交流互鉴成果,呈现当今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对未来文明交流的实践与理论架构提出政策性建言,以期展示中国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突出贡献和独特地位,助力当下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建构,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提供参考。同时,帮助读者加深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