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9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在沪举办“从连接两洋到连接世界”:2025中国·大洋洲高质量合作发展论坛暨科技人文交叉融合研讨会。来自全国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大洋洲联合研究与科技人文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市委办公厅综合一处副处长宣哲圣,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胡开宝等出席此次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出席活动并致辞。活动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文锋主持。
稳步推进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平台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自今年6月成立以来,积极对接主流媒体与社会智库,探索建立“多语种+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建设国内外合作伙伴关系与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学术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国际传播”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提出,区域国别研究是一个承载国家战略需求、链接多学科资源、呼应全球时代变革的重要交叉领域。在“双一流”建设中,上海交通大学坚持把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与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的深度融合。上海交通大学与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未来愿与兄弟院校一起探索区域国别研究的协同机制,推动中国大洋洲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王为松强调了“全球四大倡议”的战略性、基础性价值,其中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区域国别研究的支撑。塑造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超越现有语言的樊笼,回归历史事实,构建自己的阐释和叙述体系,为现实提供理解世界的坐标,为未来提供想象的空间。未来愿意和大家一道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形成开放的、包容的、博采众长的理论格局和学术气派贡献力量。
宣哲圣在致辞中表示,区域国别研究院以全新的面貌扛起服务国家战略的新使命,也体现了交大站在时代发展高度的深谋远虑。聚焦海洋文明建设和连接全领域研究的视角与格局为探索构建区域国别研究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借鉴,融合了历史人文、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等多学科的组织形态,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学术产业互通的合作矩阵打下坚实基础。未来希望研究院进一步对接国家和上海的发展规划以及科创、人文融合的战略任务,服务国家与上海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更多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的学术与实践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在致辞中表示,区域国别研究是外语学科的重要转型方向,也是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和提升学科价值的必然选择。交大外国语学院近年来积极布局,推动学科从语言文学研究向区域国别研究拓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未来学院将继续探索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持续推动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度融合,并希望未来加强与学界同仁的合作交流,共同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服务国家对外战略贡献外语学科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一凡主持聘任仪式、校内签约仪式和倡议发布仪式。经上级组织决定,由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聘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办公室程灵芝调研员任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校内院系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旨在充分整合校内的科研优势,助力交大新文科建设的繁荣发展。
中国大洋洲研究高质量合作发展倡议发布
为进一步推动大洋洲研究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合作格局,上海交通大学牵头成立中国大洋洲研究联合中心,并签署发布了《中国大洋洲研究高质量合作发展倡议》。
会议提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旨在立足中国实践,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以自主学术话语和方法体系为依托,形成兼具理论原创性与实践指导性的研究成果。通过跨学科协同与多语种资源整合,既注重对全球重大议题的系统研究,又强调将中国经验融入区域国别知识生产,推动学术研究、政策建言与国际传播相互贯通,努力构建面向世界、植根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新格局。
会议认为,大洋洲既是我国推动海洋合作和蓝色经济的重要伙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自然延伸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近年来,我国与大洋洲国家在经贸、人文、教育、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关系日益紧密。此次研讨会专家一致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打造“区域国别+专业+外语”的研究模式,形成国内大洋洲研究的合力,夯实对大洋洲的阐释性、学理性、政策性基础研究,同时紧跟面向当下、当前现实问题的重点与热点,共同推动中国大洋洲研究向高水平、高质量和高站位迈进。大洋洲研究在海洋治理、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系统而独特的实践经验,其在海洋资源管理、生态修复、海洋文化传承及多元文明协同方面的探索,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深入研究与系统吸收这些经验,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海洋治理体系、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海洋文明建设,还能够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促进跨区域合作与多文明交流提供坚实支撑。
与会专家认为,打造以数据驱动的科技人文交叉新范式,旨在通过融合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与传统人文学科方法,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向多维度、系统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该范式强调在坚持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与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整合跨学科数据、建构知识数据库、开展可视化分析,并将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言、国际传播相结合。通过科技与人文的深度交融,不仅提升了区域国别研究的研究效率与精准性,也为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创新模式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在总结发言中,彭青龙表示,会议展示了我国学术界在全球视野下的思考深度与战略担当,促进了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区域国别研究、海洋治理以及科技人文交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将继续深化学术研究、加强国际交流、推动成果转化,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