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近日,《烟台市海洋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出版。该报告由中国海洋大学韩立民教授、于会娟教授、李大海教授联合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专家共同编撰,是我国首部蓝皮书性质的地级市海洋发展报告,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实践引领意义。
抢抓战略契机,展示海洋强国战略下的地方担当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海洋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的蓬勃浪潮中,烟台市始终将海洋发展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肩负着“国家战略—地方试验—全国推广”的重要使命。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烟台市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海洋强省战略部署,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作贡献”的使命担当,以新一轮海洋强市建设为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立足烟台海洋优势与特色,大力培育壮大海洋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奋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8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6%,海洋经济发展动能充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居全国沿海地级市前列,为加快打造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贡献了重要的蓝色力量。《报告》在此背景下出版,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为地方海洋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实践方案,其政策和实践价值不言而喻。
提炼实践智慧,贡献地方海洋发展实践范式
为全面总结2024年烟台市海洋发展的实践经验,《报告》构建了“经济—科技—生态—开放—治理”五维一体框架,对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开放合作、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强调区域差异和空间耦合,不仅对烟台14个区(县)的差异化海洋发展实践进行了梳理,还强化“岸线—海域—海岛—腹地”一体化诊断,为陆海统筹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报告》附录部分介绍了国内外海洋发展典型案例与先进经验,进一步扩展了研究视野。该分析框架具有宏观推广价值,可以为沿海其他地市撰写海洋发展蓝皮书提供重要参考。
《报告》提炼了烟台市以海洋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坚持陆海统筹、开放引领、区域联动、生态优先,着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的实践智慧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呈现了烟台在海洋强市建设过程中关于现代海洋发展理念的系统性思考。这些智慧成果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也为沿海其他地方海洋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谋划未来发展,提供兼具前瞻性与可行性的战略设计
展望未来,烟台海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设计“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设计”专章,谋划烟台未来海洋发展,是全篇点睛之笔。记者了解到,《报告》提出紧抓经略海洋“天时”之机,用好丰饶海域“地利”之便,激发闯海弄潮“人和”之势,深耕蔚蓝国土,以大海洋意识加速隆起战略高地,通过实施“海洋碳汇”行动、“耕海牧渔”提升行动、“瀚海利器”攻坚行动、“海上丝路”合作行动、“滨海逸景”打造行动、“碧海星辰”探索行动等,塑造烟台海上竞争新优势,建成海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引领城市、国家 “蓝色粮仓”建设引领区、中国海工装备名城、烟台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内一流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打造海上新烟台。上述战略设计兼具前瞻性和适应性,既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又充分考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全球海洋治理新趋势,为烟台海洋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合评价:实践价值、政策价值与推广价值
《烟台市海洋发展报告》融合学术研究、政策分析与地方实践,其扎实的数据、严谨的工具和务实的政策设计,奠定了地级市首部优秀海洋发展报告的基调。它既系统总结了烟台在海洋经济、科技、生态、合作与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也为烟台下一阶段的海洋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据介绍,该成果充分显示了中国海洋大学与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在海洋区域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与跨学科合作能力,是海洋治理与政策研究领域的一项宝贵贡献,为全国沿海地级市海洋发展报告编制树立了方法论典范。期待更多城市借鉴《报告》经验,提炼向海图强的地方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探索海洋高质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