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25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召开

时间:2025-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永杰 刘怡君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刘怡君)9月27日,“‘老城市新活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202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兼职副主席、《学术研究》主编叶金宝,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崔颂东,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卫青,以及来自国内的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大湾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李卫青在致辞中表示,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始终坚持“融入发展促发展”,立足广州、服务湾区,积极推进高校智库建设。智库围绕湾区发展开展前瞻性研究,成果丰硕。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背景下,“老城市新活力”课题重大,期待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为大湾区建成一流城市群、广州走在国内前列贡献智慧力量。

崔颂东在致辞中表示,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广州社科界将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大局,继续在思想阐释、范式引导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独特作用。坚持守正创新,深挖“老城市新活力”理论;聚焦“人工智能+社科”探索人机协同新范式;厚植人才沃土,汇聚创新力量,全力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献智聚力。

打造全球科创高地与人才高地

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产业和金融发展生态,迫切要求加快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研究员表示,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需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打通原始创新不足、关键技术可控性差、金融与科创不匹配等要素流通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推动科产深度融合、金融供给调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叶嘉安教授表示,要加强对智慧系统的应用,在人口管理、公共服务上加强城际合作,进一步推进行政服务便捷化改革,打造便捷商贸通道,加强地区交流,营造优良环境,推动大湾区迈向世界级特大城市群。

受地缘政治、数智技术迭代及绿色发展等因素影响,当前全球产业链呈紊乱、重构与升级并存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江小涓教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产业发展的龙头区域,凭借显著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与体制优势,在全球产业重组中肩负重要使命。未来,要持续坚持高品质开放道路,以开放升级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作出贡献。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胜会教授认为,大国强链对保障经济安全意义重大,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人才引育及政策引领等路径,实现产业链现代化与韧性提升,从而全方位增强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与全球竞争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目标,在于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与人才高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伍楷舜教授认为,当前,大湾区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核心交叉领域,存在高端科研人才不足、传统学科壁垒明显、复合型人才缺口大等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广州必须依托其雄厚的教育资源与创新政策,致力于成为融合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善仕教授认为,打造区域创新发展人才高地需关注人才链系统性风险,突破人才封锁阻碍。要增强国家人才供应链韧性,积极倡导“产业-平台-人才”三轮驱动模式,借助产业升级、平台建设及国际人才引进等举措,促进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

打造湾区文化活力城市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认为,老城市要焕发新活力,必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牵引,将规则、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实践之中,把城市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放在一个整体中统筹谋划。大湾区要重视县域城市的发展,以广东“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推动县一级城市现代化,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育环境,推动城乡双向流动与融合;并依托港澳优势深化对外开放,吸引国际人才与资本,以高水平开放释放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原主任王珺教授看来,城市经济活力体现在要素、人口、企业的密度与净流入情况。产业作为这些流动性的载体,成为城市经济活力的决定因素。新时期要以前沿性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组合为目标导向,开辟新赛道、培育新产业,并以创新赋能现有工商业,提高整个产业技术水平,使其更有全球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何艳玲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是要有效平衡制度多样性、发展均衡性与认同统一性之间的张力。对此,必须要有湾区大治理观,并以构建系统化的“软基建”可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打造“连接、流通、融合、协同”与“制度、服务、场景”相结合的治理矩阵,推动大湾区逐步发展为功能整合、共建共享的有机共同体。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显著,目前已经跃升为广州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教授表示,当前,广州的文化产业正以“文化+科技+外贸”的融合模式,展现出独特的城市竞争力。为进一步推动广州文化产业发展,要注重流动与包容,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注重重构文化空间功能,要始终结合广州本地实际,让文化赋能真正适配城市发展需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认为,围绕“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广州要聚焦“经典魅力”与“时代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将文化活力城市建设纳入城市现代化总体框架,打造以文化为灵魂、精神为动能的全球活力城市。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教授认为,广州要加强城市品牌培育和系统建构,在品牌理念层面,应以“四共融合”为引领,实现城文共生、文产共融、多方共建与主客共享;在品牌生态层面,推动生活化、场景化、体验化“三化”联动;此外,更要建立长效的传播机制,特别是要借助数字化平台推动广州城市品牌从本土化向全球化的迭代。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刘思源教授认为,当前需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促进其与制造、服务、金融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变革,为湾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激发湾区经济全新活力。

叶金宝在总结中表示,与会专家聚焦“以科技创新激发老城市新动能”“以湾区联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以文化底色厚植城市软实力”三个领域,深入研讨,思想碰撞,提出了兼具战略高度、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对策建议,为广州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指导和参考。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成立于2018年,是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共建的高端新型智库。自成立以来,广州智库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年度论坛,广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与广州发展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助推大湾区建设和广州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建言献策,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库研究与交流平台。

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共同承办。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