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王振鲁)5月28—29日,“生态文明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国际研讨会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揭牌仪式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
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并共同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智库揭牌。智库聘请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薛建辉,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学院副院长徐晋涛为智库顾问。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中亮、聂永江出席会议,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缪子梅主持会议。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大学、江苏省社科联、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委党校、河北省委党校和南京林业大学的三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在专家报告和五个阶段的分论坛中展开了广泛研讨。
蒋建清介绍了南京林业大学的建设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谈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服务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学校于2019年成立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两年来,研究院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工程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咨询服务,研究成果获得多项高层次批示、奖项以及各级政府机关采纳,调研报告在权威智库刊物刊发多篇。组织编写出版并发布我国首部生态林业蓝皮书《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19—2020年)》,填补了我国生态林业发展评估方法的空白,建立了生态林业综合发展指标体系,为生态林业政策制定、学术研究提供支撑和参考,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此次会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展开研讨交流,对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徐之顺提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在生态文明引领下,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双重探索,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探索,用实践发展问题引领研究前沿。对于社科理论界来说,要切实担负起时代责任,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重点思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配套制度,吸引资源人才留乡留村,推动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创造新的农村发展增长点等瓶颈制约问题,发挥社科理论界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助推力作用。
《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里福德·柯布(Clifford Cobb)作了题为《面对能源衰竭的农村复兴》的主旨报告。他强调向后工业文明或生态文明过渡的关键是乡村生活的复兴,改革者的目标是使农村更加现代化。他以中国作为这一转变的典范为例提出,相比于西方,中国更有条件找到一条最温和的生态文明之路。他认为,为了建立生态文明,需要在思想、权力、中国的智慧、治疗领域、时间领域进行变革。在实践方面,这种过渡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其中,大学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出现问题的主力。极端天气事件将使许多城市不适合居住,而工业文明的中介将会影响到每个人,在某些方面,农村在应对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这种不可避免的过渡上比城市准备更充分。因而,农村应该成为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领导者。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林业研究中心主任、林学院副院长王光玉(Guangyu Wang)做了题为《后疫情时代自然康养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后疫情时代绿地与公园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身心健康问题、森林康养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后疫情时代森林康养的生态作用。以北美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阐述了森林和公园对增强人们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发挥的有效作用,实现纾解公众的焦虑情绪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他认为,公众对森林和公园的需求越来越大,有研究预测表明国家公园将对人体健康的经济价值将达到6万亿美元。
宋洪远深入总结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他认为,应通过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供水保障等工程来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等方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通过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等举措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等方式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在政策措施方面,应通过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来助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李周就乡村绿色发展进行重点阐述。他提出,党和国家对绿色发展的思考始于林木保护、荒山荒坡造林和全民植树造林。在此基础上,他梳理了我国乡村绿色发展制度安排的推进,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绿色发展思想和理论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探索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论及乡村绿色发展的转型问题,他认为,只有把握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水平、生态修复质量、农业产出体系四个着力点才能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转型稳步进行。
徐晋涛提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以往对煤炭过于依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利益结构都跟煤炭高度相关。通过破除体制障碍等措施,如消除地区性封锁,能够使能源政策日益开放和灵活,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有望实现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的目标。在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的趋势下,中国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潜力,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跟工业减排放在一起综合考虑,使气候行动的工具选择更为丰富,大大降低全社会的减碳成本。他认为,“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更加重视经济政策的使用,环保部门、能源部门需要真正转变观念,把经济政策作为碳中和、碳减排的首要工具。
在五个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农业经济前沿问题与智库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新媒介·生态文化·乡村振兴:多学科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地与碳中和——面向新时代的生态建设与保护路径”“林业产业发展研究”五个主题展开了广泛研讨。
会议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京林业大学主办,江苏省社科联组联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处承办。(责编:禹瑞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