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与学者的使命担当座谈会

时间:2021-05-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5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与学者的使命担当座谈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傅安洲传达并领学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王林清、党委宣传部部长储祖旺、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胡守庚、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阮一帆、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於世为、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广民、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贵、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郭海湘、科学技术发展院常务副院长胡圣虹、人事处处长胡祥云、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周刚、财务处处长杨从印、发展规划处处长徐绍红、校办主任侯志军等出席座谈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成金华主持座谈会。

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他对哲学社会科学一贯的高度重视,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的高度重视,是在号召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把精力进一步集中到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华文明上、探讨中国道路上、总结中国经验上、关注中国未来和道路特殊性上,这是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出的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在当前愈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之下,回信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它给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满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黄晓玫在总结讲话中表示,立足“十四五”开局和学校深化改革的关键时间节点,推动学校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要找准定位,明确使命担当;进一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对外开放,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

傅安洲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后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总的遵循,为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指明了努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产生世界影响并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既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提供了绝好的问题场域与实践蓝本,也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长壮大提出了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同时也使中国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前所未有的世界意义。”傅安洲说,当一种社会问题最先发生于一个国家时,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中国十几亿人数量级的现代化问题、解决人口大国贫困问题等,探讨和揭示前所未得的规律就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课题,突破这些新课题意味着揭示出新的规律,这种突破将形成原创性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新知识,是较高层次的原创型哲学社会科学形态,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丰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会作出重大贡献。

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立场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中,感悟思想伟力,担负时代使命。”阮一帆表示,这要求把握三个方向:其一,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属性。通过科学研究,着重回答和诠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大问题。其二,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能够用学术讲政治,又要善于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满足人民需要、回应人民关切,以生动的表达方式、鲜活的群众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三,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咨政育人功能。要注重从两个方面着力强化:一方面,牵住学科评价这个“牛鼻子”,坚持以教育效果为基本导向,立足时代新人的人才标准,突出咨政育人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智库功能。强化把高质量、高水平、强操作性的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政府决策,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的重要依据的学科意识和思维习惯,为咨政育人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把有优势的学科建设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重点智库。

“以学术为本位,以创新为生命,不断发掘新的选题,遴选切实解决国家发展与人民需要的迫切问题稿件,推动中国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性发展。”於世为表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选题策划,提升业务能力。具体而言,要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工作部署,深入现代化建设主战场;聚焦中国故事、立足中国情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加强对数字传媒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掌握新技术革命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规律,把握新时代学术期刊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和业务技能,探索学术期刊创新发展路径,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质量,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期刊出版事业。

郭海湘介绍了学校学科发展现状、特色、短板、优势后表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指导地位。聚焦国际或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推进管理、经济、教育、法学、艺术、外语、新闻、设计等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融入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碳中和碳达峰、乡村振兴、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形成融合地学特色多学科的生命共同体科学知识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智库创新平台体系。(责编:禹瑞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