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周维勤 实习记者 朱娜 记者 曾江)2021年6月5日,由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协办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田利军教授、彭文斌教授分别致辞。此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会期一天,来自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中共遵义市委党校、福建社会科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聚焦近现代西南区域研究
在主题演讲阶段,汪洪亮以“百年四川边疆学术史的基本线索”为题,对民国时期四川地区的边疆学术与学人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揭示了中国近代以来四川边疆研究的主要特征与重要价值。彭文斌从人类学与社会学角度出发,在“他者”之镜中发掘西方学者视野下的中国近代西南地区历史面貌,揭示了中西“互视”过程中的传统与现代、华夏与西方、叙事与反叙事等问题。绵阳师范学院王立桩副教授利用大量档案史料,在分析阐释学员的基本情况、教学培养的基本流程与内容,以及学员的感知等问题的基础上,对相关院校的教学与管理进行了考察。
主题演讲后是三场专题发言,报告人围绕近现代西南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情进行了学术分享。四川大学徐鹏博士以川、康两省围绕宁、雅两地归属的争论为切入点,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央势力与地方派势力的相互博弈下西康建省的相关问题。四川大学车人杰博士重点关注民国时期“川政统一”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四川税制与公债的整理,对其统一财政决策在地方的运作及其实效进行了论析。四川大学何志明副教授从1950年南下干部对成都的“准”与“备”、“接”与“管”、市政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展开深入交流。四川师范大学杨荣涛博士分析清代成都文昌信仰与地方教育试析,通过梳理文昌帝君信仰的起源、传播、发展与特点,揭示了文昌信仰与清代四川金堂义塾、书院的关系。西华大学硕士生谭希松介绍了尹昌衡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并归纳、总结了尹氏教育思想、理念的现实价值。四川大学博士生成飞的对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编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考述,认为这部著作在中国近代川康藏研究中的具有重要地位与历史价值。四川师范大学朱晓舟副教授以刘赞廷的康、藏方志为中心,从蔬菜入藏、语言涵化、信仰交互、族际通婚等方面对其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进行了考察。四川师范大学陈鹤博士主要讨论民国《巴安概况》一书,在对巴塘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巴安概况》一书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文献价值进行了阐释。关于近现代西南学术史,如四川师范大学龚伟博士对卫聚贤的考古认知与突出贡献进行考察,揭示了卫聚贤在中国近代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
促进跨区域研究与多学科合作
为促进跨区域研究与多学科的合作,推动近现代西南区域研究走向深入,也为凝聚研究力量,推动学术创新,将中心建设成为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借年会之机,组织召开新立项课题负责人恳谈会暨中心建设座谈会。新立项的课题内容涉及近现代西南地区文献、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近现代西南历史名人及其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近现代西南区域的文化教育与风俗变迁,以及近现代西南地区族际互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等。
自由讨论阶段,彭文斌分析目前学界对于西南社会研究中的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论框架建设、问题意识培养、多角度类比、多学科关联、典范区域研究的重要建议。田利军、王立桩、四川农业大学郭丽副教授等学者从不同角度与彭文斌就西南区域研究的存在问题与前景等进行了交流。
汪洪亮在总结中表示,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团队越来越大,研究视野愈来愈广,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但研究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亟待解决。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会议的召开,既是一次学术的交流,又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不仅吸引着各大高校师生聚焦于西南区域研究,更是推动着西南区域学术走向全国。下一阶段,中心将以举办学术沙龙、进行专题讲座、创办学术刊物等措施来促进学术交流、促产学术成果,并藉此推动中国近代西南区域研究的深化发展。
此次会议,相关专家学者齐聚成都狮子山,以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为中心,在相关领域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与深入研讨,有助于汇集学界之力,探索西南区域之史,对于推动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走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责编:李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