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一届全球基础教育论坛在长春召开

时间:2021-09-13 来源:赵徐州 作者:赵徐州

9月6日,第一届全球基础教育论坛在长春召开,论坛以“变革社会中的学校发展”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就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等共生主体在推动学校系统变革中面临的困境和可能出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校变革路径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形态、存在形态、课程与教学形态、学校教育组织与管理形态。如何在变革社会中明确学校的责任,提升教育的韧性与包容性,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回顾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形式、理念和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课程标准到教学大纲、再由教学大纲回归课程标准的历程。我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是能够实现“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目标,而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由“双基”发展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进而发展到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新教育探索赋能教师成长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介绍了“新教育实验”的民间教育探索。近20年来,不少教师在新教育实验中得到成长,涌现出一批活跃在中国教育舞台的优秀教师。新教育实验通过阅读、写作、交往等方面的专业发展理论与方法,激发教师的职业认同,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特别是一线乡村普通教师“赋能”。在教育内容上,新教育实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教科书和课程外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扩展了师生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在教育方法上,新教育实验形成了教师通过生命叙事进行教育反思的模式,提供了教师成长的平台和榜样的示范;在组织形式上,新教育实验建立了网络师范学院和“种子教师”计划等教师成长的自组织,对教师成长有鲜明的积极意义。

新时代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诉求、赋予了新内涵。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原副院长张晓明提出了“教师课堂学习”这一新命题,认为教师课堂学习是常态学习、嵌入学习、即时学习、能动学习,主张教师“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在课堂上”的设计和实践,反思自身发展的专业化行动。通过教师课堂学习的“点线面体”行动模型、保障教师课堂学习的校本研修新生态、支持教师课堂学习的“双融合”新型网络研修,能够让教师课堂学习有效落地。

创新教育博士培养模式

面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新要求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为国家教育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邬志辉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大学—政府—学校”协同培养综合改革方案。通过试行“单位推荐—大学考核”招生方式,构建“宽基础、模块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实施“全过程、进阶式”学术训练,建立“群组学习、跟踪指导”指导组制度,搭建以“教育博士工作站”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机制等实践措施,东北师范大学创新了产学融合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通过3年多的改革实践,该校教育博士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改革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博士工作站是博士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促进实践单位与培养单位之间的协商共治和多维度相互参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邵志豪提出教育博士工作站“实践—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包括立足课堂与学科教学一体化、聚焦主题与课题项目一体化、论文撰写与课程实施一体化、自我提升与学术辐射一体化、群组讨论与问题研究一体化,不断推进教育博士培养模式改革。

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责编:禹瑞丽)(记者:赵徐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