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首届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决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六大洲55个国家和地区的逾1400名青年,带着384份政策方案进行激烈角逐。经过多轮评审,15支决赛队伍、15支观摩队伍的86名青年齐聚决赛现场,为携手促进全球发展汇聚青年智慧和力量。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携手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2025年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80周年,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10周年。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环节,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贫困依然面临严峻挑战。“青年与创新是天然的伙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领导力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弗朗西斯·高锐表示,我们亟须在青年群体中寻找解决这两大问题的灵感和动力,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认为,从青年视角对现有政策和挑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能够为国际领袖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决赛现场,《全球发展·青年方案——粮食安全与消除贫困》赛事成果集正式发布。以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四大行动方向为框架,这份成果集收录不同国家和地区青年学生的30份代表性优秀提案。这些提案基于地方性经验的实地调研,经过问题提炼和理论思考,能够转化为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政策创新建议,展现了青年对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多元视角与实践能力。
针对土地撂荒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何一尘团队创新提出“多主体联动农业生产托管模式”,通过整合土地、精准调动农机与农业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亩产、提高农民收入。
比利时鲁汶大学团队将目光投向缺乏冷链设备的肯尼亚内罗毕街头。他们提出的“太阳能移动式冷却脱水一体机”,可以将果蔬保鲜期从2天延长至21天,为投用地区节约大量食材。
多份提案直面现实问题。气候智能农业提案为非洲粮食安全与减贫提供可操作路径;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为粮食作物增产“植入绿色芯片”;用区块链技术解决食物匮乏问题。农村金融创新、农业绿色转型、营养健康、中医药合作……全球青年扎根大地书写政策建议,让“小切口”撬动“大变革”。“没有空泛的理论,每个提案都‘贴着地面’,适配当地的文化、资源与能力。这种创新比照搬别国模式更有生命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如是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团结全球青年回答全球发展难题、思考人类未来命运,以学识和创造力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青年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从“展台”到“田野”,此次大赛构建起政产学研完整转化链条,所有优秀提案拟报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有关机构,为全球减贫行动提供重要参考,并积极联动相关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在地非政府组织,为最具潜力的提案提供试点与孵化支持。
“比赛的支持和鼓舞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我们将继续完善提案、寻找潜在合作机会。”“令我激动的是,这次比赛让我结识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勇敢的朋友,我们已经相约,未来会一起解决更多全球治理难题。”参赛学员纷纷表示。
为响应全球发展倡议、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青年外交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指导下,创办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为国内高校学子参与国际交流、投身全球治理搭建创新平台。大赛以粮食安全与消除贫困为主题,围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2—2031年战略框架》的20个重点领域,邀请全球知名高校青年大学生以组队提案的方式,深入探讨全球发展公共政策热点、难点,并从青年视角提出政策创新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