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时间:2022-0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1月15日,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换届大会在济南举行。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韶兴主持,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万光侠致辞,山东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包心鉴作主旨报告。

万光侠表示,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本次会议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包心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进一步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逻辑研究;第二,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质与优势研究;第三,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关系研究;第四,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民主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与基本经验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郝宪印提出,百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铸就了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优势,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始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鲜明政治品格,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形成中国共产党的严密组织体系;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自我革命精神,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以“百年变局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新态势”为题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迪亮从唯物史观视角分析了党的百年历史成就与历史经验。他认为,党的百年历史成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实践的结果。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智慧凝结和理论升华。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授宋协娜从统筹学的视角分析了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大政党建设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蒋锐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百年党史的三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要全面把握百年党史中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在关系。

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大光围绕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系统学习三个“历史决议”,谈了自己的观点。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科社部主任张传鹤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唯物史观。在她看来,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研究与正确把握党的百年历史。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述森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主要是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人民观,其重要作用是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至上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都是在贯彻人民至上理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以“增强忧患意识,走好新的赶考路”为题提出,党的忧患意识厚植于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不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院长方雷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从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中华文明中升华出来的,它显示了作为一个独立发育的文明大国的现代化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现代化单一模式的幻想和狂妄的历史终结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经验。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文洪朝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少数国家压榨多数国家的现代化魔咒,实现了自身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少数人富,而多数人贫的现代化魔咒,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物质丰富而精神堕落的现代化魔咒,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财富增加而环境破坏的现代化魔咒,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邢亮认为,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其一,从现代化普遍性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属于现代化道路,遵循现代化的规律,具有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其二,从现代化特殊性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政治上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起点上体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路线上体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目标上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三,从现代化创新性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充满活力与公平正义辩证统一的现代化,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的现代化,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两个结合”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爱华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这是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宝贵经验。我们要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态度,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切实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守正不渝、创新不止的科学态度,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荣华在题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的发言中提出,理论主题是一个理论要直面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时代课题,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也就是要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在围绕和回答各自理论主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系统把握三大规律,也就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崔桂田以“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思考”为题提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显现出理论强党的意义和价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新的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和阐释。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进行了分析。他提出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二,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权利的论述;第三,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必须准确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