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在厦召开

时间:2022-03-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永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蔡婉霞)3月19日-20日,“首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暨厦门大学海洋文化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联合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指导工作,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集美大学、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共同协办。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余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就论坛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受疫情影响,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海洋文化学术研究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结晶,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亟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在致辞中对本次论坛的学术关注提出寄语: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要有所作为,要树立大历史观,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历史借鉴,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启示。要立足于新时代,回应时代关系,对中国海洋文化展开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凝练中国海洋文化精髓。要推进多学科融合发展,推动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跨学科对话和交融。要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努力推出更多体现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鸿篇巨制,努力形成海洋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厦门大学荣誉教授杨国桢为大会作“百年大变局视野下的中华海洋文明观”主旨演讲。他指出,海洋文明是海洋强国的根基与动力,在当下百年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震荡的关键时刻,树立正确的海洋文明观尤为关键:首先应打破关于海洋与陆地的二元对立论,实现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观;二是要摒弃“海洋文明优于陆地文明”的价值系列论,打破霸权国家的海洋文化霸权,真正树立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的整体发展观,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在此基础上,学术研究要注意与现实结合、为现实服务,主动担当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历史使命,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方堃研究员以“海洋文化研究的两个问题”为题,从陆海关系的视角探讨了全球海洋文化的共性特征,并由此引申探讨了其当代发展趋势。他从自然与政治两个角度切入考察海洋、陆地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为所有区域的海洋文明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各自区域陆地文明的印记、集中反映了所在区域的海洋文化精神本质,呈现出不同的扩张性、进取性、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以坚持战略防御为出发点,同时在和平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包容和进取,继承与弘扬了中国历史上“和”与“合”的精神传统,这种传统超越了既有的排他性海权理论,使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成为可能。方堃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中国海洋文明的传统,把在海洋实践中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侯毅研究员发表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的报告。他梳理了海洋与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联结,表明海洋是人类交流互鉴的通道,人为割裂海洋、切断海洋联系终将导致落后,而以谋求霸权为目的的陈旧海洋观也必将终结。从中国传统“尚和”的海洋观出发,他认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正是在充分总结人类利用海洋、开发海洋、管理海洋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公平合理海洋秩序的中国方案,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吴小安教授以“中国侨乡与海洋文化:帝国、港口和移民”为题,重点分享了对于帝国、港口、移民几个要素的思考。他表示:这三个要素所牵涉的问题是复杂的,应该从历史与当代的长时段视角加以考察,多方观照海上人群、殖民主义、帝国、权力关系、地缘政治等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他与与会的研究者共勉道:“对中华海洋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富有灿烂前景的领域,在中国对海洋的认知与研究上,应该要越来越科学化、越来越人文关怀、越来越蓝色和平。”

在题为“关于中国当代海洋文化知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的主旨报告中,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教授以《海洋文化蓝皮书》为例,希望学界积极构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体系、发挥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理论体系咨政建言、引导舆论、积累学科资料、促进国际交流,进一步打造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

发掘海洋历史文化讲好中国海洋故事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的主旨演讲以“本土传统与海外发展”为题,通过由传统士绅到海外侨领、由传统民间组织到海外华人社团、由私塾义学书院到海外华文学校、由传统中国基层自治到华人社会自发秩序的四组演化,呈现了一幅华人在海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图景,发展出富有生机的自由秩序与内在活力的自生机制,形成秩序井然、生机盎然的华人社会。在深厚的文化基因与历史传统之下,中华民族的海外移植展现出了非凡的适应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文明弦歌不辍、未曾间断,却长期未能进入大众视野。对此,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于逢春教授报告的“宋元海上帝国何以樯倾楫摧”作出了回应。他回溯了宋元二朝官民共同经营海洋、形成“海陆二元帝国构造”,造就古代中国航海盛世的辉煌历程。然而,明清统治者常以陆上君主专制制度凌驾于海上民间力量,最终阻遏、颠覆了中国海洋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致使中国海洋文明的光芒被遮蔽。于逢春指出,在中国重新走向海洋世界的今天,“首先应当找寻中国失落或被遮蔽的海洋文明基因,赓续被明清两朝阻断的固有的海洋文明,衔接大航海时代开启前夕的东西方官民共同航海的历史脉络”,最终展望并定位中国今后走向海洋文明之路。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王传超教授为大会带来“多学科视角下亚洲沿海地带史前人群迁徙和语言传播”报告。他通过大量的古DNA数据、稻作农业与印纹陶分布的考察,综合考古学、语言学等证据,系统性地重构了东亚、东南亚乃至南岛语族人群的形成、迁徙和混合历史,揭示了一条史前人群隐秘南迁、沿徙海上的路径。他表示:数据显示,无论2000至3000年前的台湾古人还是现代的南岛语族,与大陆福建及其周边地区的古人、现代壮侗语人群共有的等位基因都远超其他东亚人群。这表明台湾地区的古老先民、南岛语族人群与大陆东南沿海人群同源,从而深化了“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这一基本共识。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曲金良教授以中外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大量“海上线路文化遗产”为例,介绍了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线路遗产”类型里独特的“海上类型”。因其“一头在中国,一头在海外”的跨海属性,这一特殊的文化线路遗产亟待进行中外合作、开展共同保护。他认为,这一行动将成为我国“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和建设“一带一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国际倡议的重要呈现,是重要的文化基础工程。

地方社会与国家历史之互动

闽南地区历来海洋活动十分活跃。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明中叶后月港与厦门又陆续兴起;闽南港口的兴衰变迁与国内局势及东亚海洋格局的深刻演变息息相关,闽南海洋文化的特质及其传播更成为地方社会与国家乃至全球历史相连结的重要纽带。本次论坛,专家学者们围绕地方社会与国家历史之间的互动,呈现了一幅区域海洋文化的历史画卷。

在“大航海时代闽南文人的海洋精神”报告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林仁川教授阐述了在大航海时代开启后,闽南地方文人以其独特的海洋精神,主张思想开放、务实重商,提倡反对禁欲、多积金宝的财富观,甚至亲自组织商船队下海贸易,为晚明保守沉闷的社会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林仁川指出:以林希元、张燮、周起元、李贽为代表的闽南文人在思想上自由开放、在行动上重商务实,全力支持海洋贸易,与传统儒家重农轻商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们的思想来源于闽南区域社会独特的历史背景,即大航海时代闽南地区海洋贸易的高度发达、海商集团的蓬勃势力,是大航海时代中国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福建社会科学院杨彦杰研究员以“明末清初厦门海洋地位的兴起”为题,报告了在16、17世纪东亚海洋格局剧变的背景下,厦门如何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日益兴起。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基地、最强大的海洋力量核心和闽南向外移民与文化传播的枢纽地,此时的厦门及其周边依靠郑芝龙时期所推行的海权、海防、海上贸易等手段,为闽南区域的发展道路打下了重要的文化底色:即海洋贸易、海防重镇、连接台澎、面向东南亚。这些特征超越时代、延续至今,在中国海洋史、中外关系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为深刻认识闽南人群的海洋活动、认识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节点以及闽南文化的世界性存在,都有着突出的时代价值与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中国国家治理过程中,海疆治理一直是朝廷的重要关注点。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主任刘正刚教授以“清代顺康雍时期海疆营房建设立法探析”为题,通过对顺康雍时期海疆营房建设策略的考察,展现了地方与朝廷互动的过程,同时呈现出了清前期政府对于东南海疆治理的强烈意愿,折射出乾隆时期海疆营房建设所体现的国家海洋管理观念。

从多年对东南亚尤其是新马地区的研究工作出发,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曾玲教授在“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文化的海外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中国海外移民与中华文化海外发展的路径与机制,展示了海外华人文化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画卷,充分显示中华文化体系的开放、包容与适应时空环境顽强发展的强大内在生命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既有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的创造,亦有海外炎黄子孙与热爱中华文化者的贡献。中华文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了大中华与海外等多元之途径”,曾玲说道。

起源于福建的妈祖信仰今已成为最具世界性的华人重要信仰之一。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李金明教授以“略述妈祖信仰与中国海洋文化”为题,讲述了长期以来闽南地方由于海事活动频繁,妈祖信仰逐渐成为本地海上人群精神寄托的历史过程。他指出,妈祖信仰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包含了许多中国海洋文化的成分,其传说与季候风转换、海上自然现象等息息相关,又展现了闽南人以海为田、向海而生、视渊若陵、勇于冒险的文化特质。

2021年7月,泉州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展示了“向海而兴、多元互信”的中国海洋文明模式。福建师范大学林华东教授表示: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为中国海洋文明书写了华丽的篇章,其“闽在海中”的危机意识成为向海而生、勇于拼搏的动力,“慎终追远”的家国情怀催生了敬畏自然、敬畏传统、和合共赢的思想,“自强不息”的革新精神锻造了灵活机智、坚韧不拔的意识。泉州以其独特和完备的海外贸易体系以及支撑其运行的多元社会结构,向世界展示了“和合共生、互惠共赢”的海洋精神和中国智慧,为新时代共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全人类共同价值。

除主论坛报告外,本次会议另设4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跨国史与全球史视野下的海洋”“中国海洋历史文化”“海洋区域社会管理”“中国海洋经济开发历程”多个面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