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方言文化蕴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时间:2025-07-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兰州讯 (记者朱羿)7月17日,第十一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在甘肃政法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西北方言与民族交融史研究”主题,挖掘探讨西北地区语言蕴藏的丰富性和理论价值,进一步深化对汉语方言、语言接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丰富的语言与文化宝库中,西北地区方言和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甘肃政法大学副校长史玉成表示,西北民俗方言蕴含着地方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呈现着地方生活影像。要充分认识方言及方言文化对挖掘地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好方言文化。近年来,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充分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重要力量,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文》副主编刘祥柏称,西北方言作为方言研究的重要宝库,不仅体现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语言特征,还反映了少数民族语言的流变以及对国家通用语言发展的影响。未来,学者应着眼西北方言在国家通用语言发展中产生的作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的角色、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效影响等方面,多维度挖掘西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的深层价值。

研究地方方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振兴分析了黄河文明与中原语言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提出了中原官话是官话基础的观点。他认为,语言学在理解华夏文明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这同中国语言的“多元一体论”相印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邢向东表示,随着语言保护工程、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推进,西北方言与文化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应进一步加强西北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为国家战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所长敏春芳提出,要通过深入研究语言接触融合的历史与现状,以科学规律指导语言文化的整理与挖掘,促进语言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和谐共存,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地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会议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方言》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甘肃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