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当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时间:2022-06-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 郝璟华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郝璟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始终贯穿着或显或隐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如何结合新时代特征,赋予优秀传统以当代意义,不断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情,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创造活力?6月11日,“当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陕西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韩霁虹、《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同来自国内高校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30余人,围绕当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书写和承继、当代文学书写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汇、陕西当代文学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吸纳和发扬等议题展开学术探讨。

以文学的力量激活传统文化

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激发的强大精神力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声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需要以文学的力量激活传统文化,光大传统文化。在赓续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讲述中国故事,书写当代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发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更为紧密的传承互动关系,携手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美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李锁成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吸取精华,吸取新能量,结合新时代特征,赋予优秀传统以当代意义,不断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情,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创造活力,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出各种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谱写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为新征程留下鲜活生动的文学记忆。

李锁成介绍,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向来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整理,注重弘扬陕西地域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点,培养了庞大且活跃的文学创作与评论队伍。形成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重要作品、作家和思想成果。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对当代中国来说,文化传统至少包括三个源头,即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福贵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不排除人类优秀文化,人类优秀文化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本身就具有动态性、多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从大文化的角度和视野去界定传统文化。

“真正的传统文化是活在现代和未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表示,除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20世纪的中国也生成了自己的世纪百年传统文化,而这个传统文化可能比古代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更有建设意义。20世纪文学之所以走到今天是和现代文学传统的滋养密切相关的。文学前辈们这一百年来如何应对世界,而又有哪些经验和教训,都决定了20世纪文学传统的生成。

20世纪以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鲁迅奠定的现代文学传统也已进入传统文化的谱系当中。吴晓东说,现代传统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从根本上决定了20世纪乃至今天的历史长河走向。革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在于它和现代中国革命,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都密切相关,对20世纪中国社会形态、民众生活形态,还有20世纪思想观念形态的变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考察20世纪革命文学的历史轨迹有助于整体考察20世纪中国遗留下来的革命传统。这个具有世纪意义的革命传统既构成了中国人的历史遗产,也是20世纪中国对整个世界所能提供的相当独特的经验。

借鉴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

“传统文化既可以作为当代文化的创作资源,也是当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审美需求。”在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看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当代文学的一条主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仍然需要在与世界对话的视域当中来讨论。纵向探析守正与创新,关注当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关系;横向要研究吸收与借鉴,关注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的关系。我们如果离开与世界对话维度来单独讨论中国文化会有非常大的局限。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表示,地域文化宿命般地决定了一个作家写作的基本逻辑起点,他的出发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种种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一直伴随着每个作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韩鲁华结合贾平凹的创作研究,提出当代文学实际上和地域文化传统也有密切的关系。在构建作家的文学地理时,地域文化传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

“离开了传统也就没有了现代,离开了传统,也就没有了现当代作家创作。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的创作,都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学勇认为,作家创作所选择的最佳角度,或者说最熟悉的区域往往体现一个作家特有的艺术风格,个性气质和他的美学追求,表现了他透视社会生活的视角、解剖人生的切点、感触世界的神经等等。路遥创作当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同样体现着百年中国一大批作家普遍性的文化心理特点。他们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这种沉重的、痛苦的存在,正是他们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和创作追求的重要表征。

“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不活在我们当下,那么它一刻也不能呼吸,不能够延续它的生命。”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表示,我们要借鉴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汇入我们当代人的生活,熔铸成中国现代的传统文化。

“只有活在现代的优秀的文化它才能够活下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继凯说,活的建构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大现代文化,后古代文化。由此展现的当代的中国文学的境域是很广阔的,这种创新思维能够成就大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大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合理运用。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燕芬认为,中国的文学传统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下我们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建构关系的时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仍然是我们文学创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贾平凹历来特别专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灵韵在贾平凹当代小说中得到有效秉承。贾平凹最新的作品《秦岭记》中神的位置好像更加提前了,神就是秦岭,秦岭就是神。

其他与会专家学者从莫言的创作,张炜、刘震云的创作,从《白鹿原》的创作分析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对中国传统叙事、中国文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对传统文化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特质和力量进行了解读和剖析。

中国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王春林表示,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坚定文化自信,以传统文化衔接当代书写,推动富有陕西地域文化特色,传统文化内涵的创作发展。我们要深刻全面理解中国文化传统,清晰认识现代生活方式,敏锐把握人民大众的审美趋势,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在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中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和理想,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前景。

此次会议由陕西文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主办,《小说评论》编辑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承办。(责编:王村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