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7月16日,“2022·非传统安全与法治构建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西南政法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所、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
“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俄乌冲突等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动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和不稳定风险。”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吴钰鸿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非传统安全与法治构建研讨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钱峰认为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全媒体时代,“智能化”互联网之下信息战具有新特点,我们需要从提升教育,加强人力建设,高度关注智能化空间三方面应对。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贾文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作出阐释,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是非传统安全的最根本保障,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非传统安全的特点及其作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表示,中国需要建造自主的跨喜马拉雅叙事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带话语权。
中国传媒大学港澳台与世界事务研究中心研究员雷希颖通过三个事例表达了其关于全球治理视觉下混战意识及能力建设的认识,指出应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彭胜玉表示,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极其严峻,中美激烈博弈之时,中国应认真研究以提升国际战略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钟新认为国家安全与全球共同安全应成为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传播的双重价值取向,话语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非传统安全。
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网北美分公司负责人杨磊谈到,“代理人时期”在国际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在“代理人时期”实现安全高效的国际传播。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珮从国际舆论形势新趋势、国际舆论斗争的误区、国际舆论形势的挑战和中国应对的建议四个方面对新冠疫情背景下国际舆论斗争进行了深度剖析。
长江日报社余熙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室主任余熙表示,非传统安全领域是公共外交的新主场,通过其个体案例分析公共外交如何助力非传统安全。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魏南枝作了题为“附庸与脆弱:西方价值观同盟构建下的欧洲”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表示,人权舆论不仅应有中国声音,更应有中国特色。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表示国际传播需要有主体感、历史感和对象感。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黄跃建从民间视角谈国际传播力,表示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大力加强民间传播。
西南政法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所主任张永和在闭幕总结发言中谈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从总体上树立大安全理念,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变革,将“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为应对非传统安全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舆论传播、话语传播、媒体传播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话语传播及构建关涉到社会稳定、个人安全。
据介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外文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近四十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坦诚交流,就非传统安全与法治建构中有关非传统安全与话语构建、国际传播、媒体传播和俄乌冲突舆论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提炼总结,为研究非传统安全与法治建构问题提供了诸多路径。(责编: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