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7月24日,在暨南大学举行的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第九届青年论坛上,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闪淳昌如是说。本届论坛以“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机遇与挑战”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国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探索新思路、寻找新路径。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事关国家安全发展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中国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对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闪淳昌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应急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广大应急管理工作者,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优秀中青年应急管理工作者奋斗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等机构,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广大青年应急管理工作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架桥、添砖加瓦,为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应急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薛澜表示,应急管理专业就是将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政策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内容的学科,它以公共管理学科理论方法为基础,融合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对应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薛澜认为,该学科交叉性较强,因此,在分析应急管理的重大问题时,需要把传统社会科学各基础领域融合起来。
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如何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当前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吕欣表示,在进行应急决策分析时,应使用大规模的移动通信数据、互联网大数据、卫星大数据,运用网络思维分析和挖掘各种灾害场景下的人群行为,研究结果可以为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和公共卫生干预等应急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要超越应急管理只作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组成部分的思路,从社会的多层次构成要素视角,来研究应急管理的多样性。”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瑞昌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治理组成部分的应急管理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应急管理的目标随着社会治理目标的提升而明确化,那就是确保经济社会安全运行。此外,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与农村社会管理齐头并进,应急管理也从城市应急发展到城乡应急一体化。
“只有坚持用复杂系统管理的思维模式与研究范式认识灾害治理体系,才能发现灾害治理体系的科学演化规律与涌现机制,最终实现科学高效减灾的目的。”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唐攀认为,灾害过程代表了问题的复杂性,只有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才能建模灾害治理体系,并深度揭示灾害治理体系的复杂性与运行机理,形成灾害治理体系的分析与研究范式。
近年来,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城市安全的要求,一些城市率先在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建设和运营工作模式,为开展城市风险监测预警提供了有益借鉴。广东南方应急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文杰表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是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既要在“综合”上下功夫,同时又要坚持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和其他相关安全工程建设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在“协同”中见效能,提高联动处置水平。
论坛由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等共同主办,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责编:张雨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