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八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在成都举行

时间:2022-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吴屹桉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屹桉 通讯员冯梦龙)8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与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第八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构建中国社会保障话语体系,促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教授指出,青年学者论坛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高度重视并由青年委员会具体组织的学术会议平台,青年委员会聚集了我国社会保障学界的新生代力量,一批青年委员不仅已经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而且正在成长为全国社会保障学界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重要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国家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而社会保障是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时代要求更加有效地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同时也需要社会保障学界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医疗保障实现了制度转型和惠及范围之扩展,医疗保障整体水平提高。何文炯表示,从共同富裕的视角看,我国医疗保障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公平性还不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反贫困功能不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性令人担忧、补充性医疗保障发展缓慢、医疗保障对健康产业理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等。鉴于此,他提出了我国医疗保障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一是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反贫困功能,二是控制和缩小基本医疗保障待遇的群体差距,三是深化基本医疗保障付费机制改革,四是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五是培育补充性医疗保障内在动力,六是提高医疗保障管理科学化和经办服务智能化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内外发展环境出现诸多新变化,对多层次社会保障改革推进及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林义表示,应运用系统思维、动态思维及协同思维统领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的顶层设计思路,深度拓展社会保障向服务领域延伸,包括从基本保障向综合性保障领域延伸、从经济保障向服务保障和精神照料领域延伸、从被动保障向主动保障领域延伸、从单一保障向多样化保障领域延伸、从有形保障向无形保障领域延伸。同时,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立足当前紧迫问题和长期发展战略,重视对制约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的问题开展跨学科协同攻关;二是切实关注数字经济发展趋势,重视大数据技术、方法及思维方式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及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机理,探索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的行为机理和作用机理,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与政策设计质量,提升社会保障治理能力;三是建议青年学者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要更具系统思维、宏观视野、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能力,强化综合方法的应用。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将“生态群”的概念引入到了学科建设中,强调一个学科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群”,并从学科赖以生存发展的实践环境、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自身内部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保障学科生态群的内在关系。他指出,社保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民生保障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功能定位越来越清晰。过去民生保障与全面小康密不可分,当今国家的发展已由“全面小康”进入“共同富裕”,因此民生保障将与共同富裕密不可分。全面小康中社会保障的功能定位将延续到共同富裕进程中,同时也会有新角色、新功能。社会保障学者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社保及学科内部关系的优化则主要体现在社保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社保学科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不同学科背景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具有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对于调节收入再分配具有重要作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蒲晓红认为,新农合在缴费与就医阶段拉大了农村收入分配差距,在报销阶段缩小了农村收入分配差距,但在报销阶段的缩小幅度不及缴费和就医阶段的增加幅度。整体而言,新农合拉大了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相对于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的逆向调节效果明显减弱,城乡居民医保调节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环节在于就医花费阶段。最后,她提出了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建议,包括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设计、推进医保缴费档次与居民缴费能力相匹配、完善城乡医保报销制度和支付制度以及加强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公共服务能力。

关注社会保障制度前沿议题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熠在线上作了题为“人口流动与最优社会保障区域协调模式”的报告。他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数据分析,发现当前社会保障区域协调模式已接近效率最优,但仍需大力推进公平性,应当加大调剂力度、对人口流入地区的社保稽核力度以及预防人口过度流动带来的区域发展失衡。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王立剑在线上作了题为“新业态背景下社会保险制度包容性:认识、审视与调适”的报告,通过对包容性发展的内涵界定,构建了包括主体协调性、内容匹配性、保障可及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包容性审视框架,提出包括理论包容、主体包容、内容包容、过程包容和结果包容五个方面的调适建议。

社会保障研究要进行理论创新,而不是简单的词汇创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翔认为,研究不仅要提出概念,还要提出命题,搞清楚概念背后的关系;价值中立与价值主导的关系讨论,在研究选题上应有价值关怀,但研究过程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方法训练与思想创新相结合,青年学者要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但不能方法至上,而是要重视思想的创新与方法应用的结合,呈现出真正的学术进展。(责编: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