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顺利召开

时间:2023-04-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美娟

当前,中国翻译事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现实任务和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为推动构建翻译事业发展新格局、促进翻译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4月4日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与会学者围绕主题“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提升翻译行业国际影响力

在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翻译界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大局的理念,有力支撑和促进了国家各方面对外交往工作。中宣部副秘书长汤恒表示,新时代中国翻译事业,要担当职责使命,对外译介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胸怀国之大者,紧跟国家发展与进步,高水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化文明互鉴,拓展交流渠道,丰富合作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强基固本,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推进国家翻译能力实现提升和突破。

推进翻译行业蓬勃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支优秀、敬业的翻译人才队伍是全球翻译界的共同追求。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表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翻译协会要持续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要加强开放协同创新,全力打造中国译协品牌矩阵。另外,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提升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界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艾莉森·罗德里格斯(Alison Rodriguez)认为,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雄厚、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些都有利于提升中国翻译行业的发展韧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与世界沟通,并实现国家发展目标。

中国翻译协会将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推动中国翻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中国乃至全球的翻译需求,为促进和平、增进理解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党政文献对外翻译

党政文献对外翻译是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只有进一步做好党政文献翻译,才能更有效增强外界对中国发展的理解,不断提高对外传播效能,加快推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

公共政策翻译直接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颖表示,以融通中外为原则做好新时代公共政策翻译,是构建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关键举措。融通中外须提高“读者即用户”意识,从选材、翻译和传播等方面贴近用户感受,与其建立良性互动,重视译者跨文化沟通意识和翻译机构人才能力培养,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话语融通中外的翻译策略和能力构建。

要加强中国政治文献译名的规范和统一。外文出版社首席法文专家宫结实认为,近20年来,中译法学界及相关单位在中译法对外翻译的规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定了近万条重要概念和最新表述的法语译文,但目前在中国政治文献法译过程中,仍有些中国的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有名称以及重要术语或表述的法文译文各行其是,难以让法语受众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国、正确理解中国的政策措施。因此,他呼吁,法语翻译界要高度重视中译法对外翻译的规范,并尽快提出解决方案。

用典的翻译是翻译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对于作品是否可以成功在海外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徐英表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海外的成功传播就离不开用典的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虽然强调忠实原文,但译者并未陷入“对等”的误区,而是在研究与把握两种语言文化以及社会政治各方面差异的基础上,寻找相似性,找到近似词语传达对应的信息,打造融通中外的表述,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

近年来,我国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涉外法治领域输送了大批法治人才。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国家对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特别是高端法律翻译人才要在阐发中国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的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高端法律翻译人才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卿学民认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法律翻译人才,除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外,还应具备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信息挖掘能力、主题知识能力等。只有吃透概念的核心知识,才能真正实现译文的“准确性”。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外语和翻译,而要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则离不开法律外语和法律翻译。要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法治视野、通晓中外法律文化与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与国际竞争的法治外交人才。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法连认为,高校法律翻译教学是提升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核心基础。高校法律翻译教学应以强化培养具有较强国家法律翻译能力意识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为目标,充分调动协调法律翻译能力构成影响因素,改进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法律翻译能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促使法律翻译教学各环节形成合力,实现科学职业化的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培养目标。

引领翻译技术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包括翻译行业在内的很多行业带来了颠覆性影响,同时也开辟了新的“赛道”。面对新形势,唯有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方能把握先机。

多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致力于多语种汉外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家金表示,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建成围绕汉语的10余个语种的大规模汉外平行语料库,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机器翻译应用程序。

翻译技术对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促进国际深度交流,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翻译技术标准化则是推动翻译技术研究应用以及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基础标准化研究所语言与术语研究室主任王海涛认为,目前翻译技术标准化工作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完善、标准供给不足、 标准化意识有待加强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各层组织之间的规划协调、加快推进标准研制、加强标准推广应用,从而更加有力、有效地支撑行业高质量规范化发展。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姜永钢提出,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技赋能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是大势所趋,翻译界各方应积极探索“翻译+技术”模式的深度应用,推动翻译工作向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他强调,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资源和平台优势,整合翻译行业优质技术资源,引领翻译技术发展,服务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