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西北师范大学召开“中国—中亚峰会”会议精神学习座谈会

时间:2023-06-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班晓悦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班晓悦)5月26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联合主办的“中国—中亚峰会”会议精神学习座谈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及西北师范大学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参会,与会专家深入学习了“中国—中亚峰会”会议精神,并紧紧围绕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中亚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探讨。

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

会议由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田澍主持。田澍表示,“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对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开展中亚研究及古丝绸之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邢广程进行了题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路径》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脑会议,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为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不仅得到了中亚国家人民的接受,还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从中国—中亚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未来与周边国家达成国家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路径最主要的路径在于建立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建立来源于各国领导的亲力亲为及战略推动。

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德芳在题为《加强中国与中亚文明对话中的简牍学研究》的主旨发言中,从简牍学研究切入,以悬泉汉简中有关大月氏记载为例,结合相关史料与考古发现,考证了大月氏的活动范围以及在中西交流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并指出汉简中有相当可观的历史资料,可弥补哈萨克斯坦早期历史记载的空白。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学术院长李建民以《中国—中亚峰会开启合作共赢新篇章》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在她看来,“中国—中亚峰会”的元首会晤机制化是中国—中亚合作新的历史丰碑,打造了中国—中亚合作交流的顶级平台。互联互通是中国与中亚合作的重中之重,应该继续加强在文化、教育、考古、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这次峰会也规划了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的重要蓝图,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提出新的目标。

持续推进人文合作交流

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黄达远结合在“中国—中亚峰会”服务保障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在其报告《“中国—中亚峰会”的几点观察》中提出,“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外交政策的成功实践,开启了中国西部与中亚合作的新格局,推动了中国—中亚民间交流合作升温。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四海在其报告《中国—中亚共建“一带一路”引思》中表示,从理论视角审视,“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亚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中亚外交理论内涵的丰富与扩充,其对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及中亚国家全面复兴古丝绸之路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对全球国际关系发展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现实视角看,“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必将成为新时代中亚全面复兴的核心推动力。同时,我们仍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中亚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智库作用,为中国-中亚共建“一带一路”作出相对全面、客观、准确的知识贡献。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僧海霞在其报告《古丝绸之路路线复原工作的当代价值》中表示,古丝绸之路路线复原工作对于我们认识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理环境、族群交流、文化遗存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术研究当中,学者应适应国家目前的发展战略,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民众提供更好的、更有益的文化交流路径。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李玉璧在其报告《中亚国家法律与法治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涵盖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世界主要法系,是借鉴异域法治文明成果的天然平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翻译和比较研究,发掘不同国家的法治文明精髓,吸收借鉴其有益经验和合理成份,对完善中国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王新春在其报告《加强文明对话 推动丝路文化交流》中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今,“中国—中亚峰会” 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应结合现在的国际发展形势,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一些更有意义的工作。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马玉凤在其报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的议题聚焦与多维展开》中对推进中亚人文交流研究,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展望,即关注前沿,契合当下社会热点和焦点;历史与现实结合,在深刻反思历史的前提下观照现实与未来;视角方法多元化,在实践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及跨学科综合研究等方法;资料多元化,利用好中外考古资料、出土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所得资料等。

田澍在总结时强调,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离不开中国,学术研究应抢抓遇,迎接挑战,未来的国家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更需要青年的力量,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将继续发挥地缘优势,彰显中国—中亚人文交流研究特色,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库支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