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首届全球华人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沪开幕

时间:2023-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7月15日,首届全球华人城市治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由中国留美公共管理学会(CAAPA)、留美公共政策学会(CPSG)、中国城市研究网络(UCRN)与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合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休斯顿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中国留美公共管理学会(CAAPA)候任会长朱凌,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终身副教授、留美公共政策学会(CPSG)召集人陈灿,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中国城市研究网络(UCRN)联合主任何深静,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主任成键分别致辞。本次大会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章晓懿主持。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日本、瑞典、中国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200余位华人学者参加此次研讨。

在全球视野下聚焦城市治理与政策研究

周承提出,现阶段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城市治理研究呼吁跨领域的交流、跨学科的合作、跨国别的城市治理政策和跨时空的城市问题解决方法,期待各位嘉宾在会议期间围绕“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目标,分析国内外城市治理的好政策、好理论、好实践,收获国际比较研究下的新思路、新观点、新对策。

朱凌表示,期待本次会议能在全球视角下,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共同探讨与交流城市治理方面的前沿命题以及发展方向。

陈灿代表CPSG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祝贺,并期待本次会议能对全球城市的城市治理新理论、新问题、新实践进行探讨。

何深静表示,此次会议聚焦城市治理与政策在全球视野下的回顾与前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UCRN作为成立20多年的跨学科、跨国别、跨年龄学术团体,始终关注城市治理与政策变迁,对青年学者有诸多支持。期待本次参会学者多多支持UCRN的后续活动。

成键提出,当今全球治理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突发公共事件等典型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全球华人共同探讨。成键回顾了“世界城市日”在上海的实践和全球推广历程,呼吁全球华人专家学者,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城市日”活动,为世界城市日多做宣传推介。

以更高理论深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本次大会的主旨演讲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各有八位专家发言。第一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录法主持。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规划学院吴缚龙教授围绕“再思索中国城市治理——城市地理与历史节点的叙述”的主题,将中国城市治理置于地理和历史节点的视角下进行研究。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俞可平做了题为“全球城市治理创新的若干重要趋势——基于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获奖案例的分析”的报告。俞可平概括了全球城市治理创新的八大重要趋势,包括城市治理范围日益扩大、城市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参与式治理成为新亮点、城市自治化进程持续加速、新兴组织承担重要角色、城市生活日益“网络化”和“智慧化”、“科技向善”“科技维权”价值更加凸显,以及特大型城市治理成为世界性课题。

厦门大学教授陈振明以“‘乌卡时代’的城市治理:实践变化与范式构建”为主题展开。陈振明提出,公共管理公共治理最大的一部分主题是城市治理。他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公共治理与城市治理,讲述了公共治理视野中的城市治理。包括五个方面: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转变;公共治理的“一、二、三、四、五”的学科范围;作为多学科的城市治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城市治理的设置;从市政学、市政管理到城市治理的演化以及城市治理构成公共治理的主要焦点领域。二是乌卡时代与风险社会,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常态。三是城市治理的实践变化,世界大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我国城市化也在全面推进。四是科学范式转移面面观,表现为“第四范式”或数据驱动式治理等,指出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才是公共政策研究的焦点。五是重塑适应性治理范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的演讲以“从国际城市群发展经验看我国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题。蓝志勇提出,城市是多功能综合体,是区域环境和人为选择与创造的结果,但由于目标不明确、环境支持系统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各种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功能的欠缺、管理不到位等,给城市带来更大的困扰和痛点。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城市都经历了从限制到发展进而走向城市群发展。对标成效显著、各有特色的世界名城,我们发现连绵城市群现象普遍,是西方国家解决有效集聚又维持高质量生活之间矛盾的一个方案,根据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改变城市设计理念,提倡综合城市主义,促进多种文化、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优化行政区域设置,打造高质量城市新生态,提高公共交通水平,在新技术条件下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群治理的楷模。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前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教授以“治无患、治未病与治已病:城市治理的东方哲学思考”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人类长期面临房价高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而不得治愈,这提醒我们:不一定是“药方”的问题。他从三个层次提出了城市治理的路径。器物层面,要控制人口规模,推进城市更新,建设韧性城市,提高信息畅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思想层面,要加强忧患意识,提高应急治理水平,重视转换形态治理。格局层面,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优良环境,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务,建立起大安全大应急体系的新安全格局。

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丁煌围绕“系统观念视域下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展开演讲,在系统观念视域下阐述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现状及建议。丁煌对系统观念视域下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二是改革碎片化的根源在于系统观念的缺乏;三是各系统构成要素要有机整合才能产生整体功能;四是系统观念视域下的城市治理体系。发言最后,他针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现状提出建议,要合理定位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分工,正确厘清各治理主体的相互关系,加强城市治理各主体能力建设,发挥城市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功能,提升城市治理体系的整体性治理能力。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姜晓萍做了题为“城市治理新形态: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目标与行动逻辑”的主旨汇报,报告以成都市为例,介绍了公园城市建设的本质内涵、价值目标和行动逻辑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姜晓萍从概念认知、指导思想、理论渊源、关键要素、历史基因以及现实基础等九方面介绍了公园城市的本质内涵;其次,结合成都市建立公园城市实践,姜晓萍提出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以文化人的文化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是公园城市建设的五大目标价值;最后,从时代定位、使命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体制机制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公园城市建设的行动逻辑。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做了题为“从四个people看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报告。报告以上海为例,有理论深度的为我们解读了社会主义人民城市。首先诸大建介绍了上海“人民城市”的建设发展脉络,以及在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意义。接着总结并提出“for the people、of the people、with and through the people”核心关键词。诸大建还以“15分钟生活圈”和“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企业带资BOT模式”为案例,解读了城市治理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阐释了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治理逻辑。

智能技术正加快赋能城市动态治理水平

主旨演讲第二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刘帮成主持。

朱凌作了题目为“The Forge of Welcoming Cities: Immigrant Inclusion in U.S. (欢迎型城市的锻造:美国的移民融入研究)”的报告,主要针对移民问题,以美国大型城市为例,探讨联邦制体系下,移民政策产生、政策差异以及未来发展。朱凌认为,目前大部分移民的目的为到大型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城市采纳、制定相关移民政策主要受到移民政治倾向、移民兴趣和城市居民多样性等因素影响。移民政策是否友好取决于该市市长是否属于民主党派、市议会亚裔人群占比、城市民主党派市民占比等。而城市治理机构特点、Welcoming-city政策等对相关移民政策发展很重要,也是美国城市治理和政策未来亟待发展的命题之一。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华人社会政策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李秉勤做了题为“Social integration: Supporting older immigrants to overcome social isolation in Australia(支持华人“老漂”社会融入一澳洲的现状)”的主题报告。李秉勤以澳大利亚为例,给大家介绍了目前澳大利亚的华裔老年人面临的文化多元、数量增加、服务欠缺等问题,并提出政府与非政府两个角度的解决思路。他认为,政府角度的解决思路是关注弱势群体,非政府的两条解决思路包括养老服务在主营业务之外提供活动小组服务和老年人解决自己的问题,即志愿活动的转型。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王小虎教授做了题为“Policy implementation leadership: reflections on the latest research(政策执行领导力:对最新研究的一些思考)”的主旨演讲,主要从目标和愿景、惩罚和奖励、信心和脆弱性、关怀的作用、自我意识和反思的作用五个方面来讲述如何在危机中培养强大的领导力。王小虎认为,首先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愿景,其次要熟知奖罚的作用并妥善运用,再次领导者需要建立自信心并正视自身的脆弱性,另外,领导者需要具有关怀意识,最后,领导者的自我意识也非常重要,需要具有在危机中反思,不被情绪左右的能力。在阐述完领导者在危机中需要具备的能力与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后,王小虎表示,在紧急情况下,领导人的感召力不光来自权力,更来自对人性的理解。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张雷教授做了题为“基于数字技术支持的小区物业管理协商议事”的主旨演讲,梳理了中国物业管理模式演变,分享了东北大学小区物业管理协商议事的案例,基于自己作为业主委员会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数字技术何以在小区物业管理协商议事中提供支持。张雷的经验表明,对微信群、腾讯会议、微信小程序实名认证等数字平台和数字化功能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业主协商议事的效率,衍生数字化协商机制,并在总体上实现最大多数业主参与协商和自由表决的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何艳玲以“城市衰落与城市崛起:一个变迁的简史”为题发表演讲。何艳玲从国家逻辑、城市逻辑、地方逻辑提出中国城市发展的三个命题:国家逻辑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任务,城市逻辑回应高速城市化的城市任务,地方逻辑回应高质量发展的地方任务。接着,从工业发展容器到市场经济阵地、从市场经济阵地到产业战略高地、从产业战略高地到区域协同引擎三个板块溯源了中国的城市发展变迁。何艳玲提出,政府角色变化驱动城市发展,城市的成功是“政治认同+政府善治+市场信心”。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教授做了题为“超大城市公共服务创新——来自智能政策产品的求解”的主旨演讲。孔繁斌首先从理解超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展开介绍,阐释了保守思路和发展思路两种决策思路选择。然后围绕公共服务的时代性与时代化特征,讲述了“数字化融入”背景下的科学问题凝练和时代化表征。最后,从“公共服务+数字融合”治理机理和研究框架阐释两个方面介绍了超大城市公共服务研究框架的调整。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授吴逊发表了题为“政府数据开放与智慧城市”的主旨演讲。吴逊首先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过度重视系统建设而忽视数据价值、过度依赖政府而缺乏社会多元参与。他认为,政府数据开放能够解决好这两个痛点问题。其次,他阐述了政府数据开放的特性并指出政府开放数据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而政府数据开放需要在政治层面、技术层面以及行政层面进行。最后,他介绍了政府开放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证检验并且提出通过利益相关者推动建筑开放数据利用的展望。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以“城市动态治理何以赋能:City-GPT的愿景探索”为题发表演讲。吴建南从全球城市发展格局谈起,提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新现象。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何以赋能城市动态治理这一核心问题,他剖析了已有AI技术路径存在的数字“赤字”、成本“赤字”与能力“赤字”等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模型赋能城市动态治理的City-GPT构想,从治理架构、业态架构与技术架构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最后,从“硬科技+软科学”与“人机合作”两方面展望了未来发展。

此次大会在15日下午举行了以“住房政策”“城市公共财政前沿青年学者”“教育政策青年学者”“环境政策青年学者”“中日城市治理与政策比较”“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网络与创新扩散”“新技术风险与治理”“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合作生产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大数据技术与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与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与协同治理城市更新与空间规划”“低碳转型与生态治理”“公共安全危机与健康”“气候政策与环境治理”“住房保障与社区治理”“中国城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20个平行分论坛,以及举行了优秀论文最终评奖专题分论坛。在16日上午还举行了“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3个圆桌论坛,围绕城市治理议题继续开展讨论研究。

论坛闭幕式由章晓懿主持。闭幕式上颁发了优秀论文奖。张雷和吴建南作论坛闭幕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