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春燕)9月1日,第十六届“中国讲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西藏林芝举行。会议旨在为来自南非、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官员、学者、留学生等分享西藏与全国同步历史性地摆脱了贫困、走向繁荣稳定的成就和经验,向世界介绍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的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讲述好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故事。
西藏自治区委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孙向军在致辞中表示,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在党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下,西藏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解放和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亲自为西藏发展指路领航、把脉定向,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今天的西藏,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良好景象。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伍达介绍了中国极高海拔地区消除绝对贫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他表示,西藏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进行精准扶贫,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根本改变,脱贫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西藏减贫实践表明,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扶贫减贫的根本动力,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地识贫、扶贫、脱贫,减贫才会有不竭动力、明确的方向和好的办法。
林芝作为藏东南开放门户,是连接东南亚、南亚大陆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在面向南亚大通道,对接“一带一路”和中孟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融入成渝经济圈和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中具有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林芝市副市长秦松茂介绍了新时代林芝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2020年,林芝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7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发展环境和发展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让群众看到了变化、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勤劳致富意识发生积极转变。
中国非洲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室主任李文刚从原始宗教文化、传统民间文学、戏剧歌舞、传统服饰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传统建筑和造物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墨脱县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情况。“传统民族文化在墨脱地区摆脱贫困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应进一步挖掘其更大的潜力。”他认为,要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性多样性中实现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和谐发展,推动各传统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可持续的文化旅游业助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
中国非洲研究院安全研究室副研究员袁武以西藏墨脱县为例讲述了教育在脱贫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是提升扶贫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扶贫的有效路径,可以培育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墨脱县的扶贫教育培训和治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高度重视教育扶贫事业,这是墨脱县教育扶贫和智力扶贫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未来,希望中国和非洲在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扶贫领域能够开展更多交流,相互借鉴,为中国和非洲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谱写更美篇章。
讲坛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中共林芝市委宣传部承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