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23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之“国际传播与网络空间高质量发展”分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

时间:2023-10-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谢德)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传播行业新形势,促进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以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自信自强,9月22日,“2023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之“国际传播与网络空间高质量发展”分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线下主会场。

“国际传播与网络空间高质量发展”分会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广东对外传播研究基地协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包生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韵公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张洪忠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陈先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邓绍根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一果教授、赵建国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汤景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苏宏元教授,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肖灵教授,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陈映教授,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鲤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颖教授、何国平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侯迎忠教授、罗坤瑾教授、姬广绪副教授、姜熙副教授分别主持会议主旨演讲环节。

会议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向年会分会投稿,线下线上约180人参会。

开幕式上,包生耿在致辞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新闻宣传思想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我们要加强学术研究和实践运用,用高质量的网络空间推进高水平的国际传播。

尹韵公教授围绕《国际传播叙事话语的解与无解》,提出中西方的文化理念差异较大,譬如中国的爱国主义与西方的民族主义之间存在意义不对等,建议主动对无解的话语做出具象化解答。喻国明教授围绕《生成式AI下国际传播的新生态》,提出生成式AI的底层逻辑是人的价值观,能激发公民参与活力,培育“体验式”“算法化”“游戏化”传播新生态。隋岩教授围绕《从时间性主导原则到信息性主导原则》,指出信息流动让人们能随时获取碎片化信息,实现缺席的在场,走向信息性主导的非线性传播。张洪忠教授围绕《大模型媒体应用及对互联网生态影响》,提出AIGC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要搭建好以基座大模型为地基,以垂类大模型为架构的新传播体系。赵建国教授围绕《“冲破信息封锁”:国际书店及其对外发行(1949-1978)》,建议借鉴国际书店“内外有别”“重视受众”“借船出海”等发展理念,促进历史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性转化。

邓绍根教授围绕《融合突破: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路径》,提出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陆地教授围绕《网络空间的周边传播应用分析》,提出国际传播应重视网络空间中信息、商品、业务等周边传播形式,以边为锋,推动中国故事传向世界。陈昌凤教授围绕《人工智能与区域化价值观》,呼吁国际新闻界制定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促进数据共享,开发透明且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系统。陈龙教授围绕《技术迭代加速背景下的适应性媒介制度实践》,提出媒介制度实践发展植根于传播主体的交往行动,要主动适应用户的交往行动。陈先红教授围绕《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指数分析》,建议运用元宇宙技术补偿他者对中国故事的认知,发挥“第三文化人”作用,打造中国叙事可供性。董天策教授围绕《新文科建设中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建议从本科双专业和本硕接力两方面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汤景泰教授围绕《国际舆论格局与全球主流媒体网络传播力评估》,建议中国主流媒体加强信息互动,打破国际传播格局中的“马太效应”。苏宏元教授围绕《关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思考》,建议从主体、渠道、精准传播、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五方面加强国际传播建设。曾一果教授围绕《平台社会数字青年的文化实践与社群建构》,表示社交平台重构了自我和群体身份认同,青年亚文化正从抵抗走向多层次协商关系。肖灵教授围绕《符号传播视域下的公益组织形象》,建议公益组织从视觉、理念、行为三方面推动公益符号传播。陈映教授围绕《权利、场景与风险——个人网络数据共享治理的三条进路》,介绍了权利框架、场景框架和风险框架三种路径,提出要重视个人权利,确保信息流通符合人们的场景期待,预防数据共享中的风险。李鲤教授围绕《平台社会与共同体的阈限想象:基于空间的视角》,指出数字平台具有容纳个体化和多元化的张力,能实现想象与现实的连接。

朱颖教授围绕《〈中国日报〉国际新闻漫画的视觉呈现与意义建构》,提出可以用隐喻、夸张、对比等视觉方式实现漫画的意义建构,推动中国话语落地。何国平教授围绕《中国国际传播数字产品叙事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好故事”数据库的考察》,建议运用国际化元素和不同媒介类型,挖掘数字产品的情感性。杜慧贞副教授围绕《媒体创新与创业教育: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 》,介绍了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开设的媒体创新与创业课程,回应了新闻教育合法性的争议。王雪晔副教授围绕《提升我国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图像传播及其视觉修辞策略》,建议运用意指概念发明、伦理意象激活、话语框架构造和隐喻转喻建构策略,提升国际话语权。王珂博士围绕《网络连接力的多重张力——对网络群组日常性使用的民族志研究》,提出网络群组是技术可供性与人的聚合体,同一成员担任多重角色,与不同社会关系进行共时、多模态等多种形式的复杂互动。

主题论坛分为“国际传播与媒介治理”“网络舆情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数字文化与国际传播”三个分论坛。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国际传播研究”“数字技术赋能网络空间治理”“主流媒体话语方式革新”等议题进行了论文汇报。

闭幕式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教授主持并作学术总结。本次分会学术氛围浓厚,为各参与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对推动国际传播和网络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