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沪举办

时间:2024-07-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简称“WAIC 2024”)在沪召开,本次会议部分时间为7月4—6日,展览时间为7月4—7日。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由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会自2018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以共商促共享 以善治促善智”。

记者了解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一年一度的行业切磋与交流盛会,已成为上海乃至我国人工智能国际交流的靓丽名片。会议是撬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杠杆,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不仅是一场人工智能的盛宴,引领未来智能科技潮流,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深刻思考,贡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以共商促共享,引领未来智能

在科技的璀璨星河中,这一世界级盛会如明星般照亮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与往年相比,2024年大会的规模与层级持续进阶,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不断引领未来智能科技潮流。

主办方表示,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评奖赛事、智能体验四大板块全方位展现前沿AI科技。其中,会议论坛按照“1+3+X”架构焕新呈现,包含1场开幕式和全体会议,全球治理、产业发展、科学前沿3场主论坛,若干场行业论坛,涵盖AI伦理治理、大模型、数据、算力、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新型工业化、自动驾驶、投融资、教育与人才十大重点议题,全面体现AI向善、国际合作、共治共享的价值导向。

大会科学前沿主论坛,探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汇聚全球顶尖AI先锋与新生力量,发布重大科技成果,共话“可信AI”,共赢生态合作。产业发展主论坛将聚焦应用,探讨多模态大模型催生应用新范式,深刻交流多模态大模型的产品重塑及产业生态变化。

论坛汇聚全球顶尖智慧,世界顶级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将在沪共商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产业动向、向善治理。9位图灵奖、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和88位国内外院士将参会,共200余位重磅嘉宾将与会发表演讲,高层次的交流与思想碰撞激发出更多创新火花。

以善治促善智,贡献中国智慧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生长在上海土壤之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发挥人工智能领域对外开放的枢纽作用,发出响亮中国声音。本届大会在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及基础研究的关注和投入,推动全球AI治理的合作与对话。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致力搭建开放包容、平等参与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打造人工智“议事厅”。本届大会将深入剖析人工智能领域的紧迫挑战,重点探讨实验室创新向产业应用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但是对全球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应用场景的全方位展示,更是在国际舞台传递共商、共享、善治、善智价值观的交流合作平台,WAIC 2024将充分挖掘AI带来的机遇,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正迎来历史性变革与迅猛发展,上海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以人工智能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

据悉,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持续扩容升级,展览规模、参展企业数、亮点展品数、首发新品数均达历史最高。大会展览面积超5.2万㎡,重点围绕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三大板块,聚焦大模型、算力、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重点领域,集中展示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最新成果,首发一批备受瞩目的创新产品。500余家企业确认参展,市外企业和国际企业占比超50%,展品数量已超1500项。大会展览现场将呈现大模型涌现的生动图景,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模型、端侧模型、开源模型等集体亮相,展现赋能千行百业的最新实践。多家头部行业展现硬核产品力,“新锐势力”悉数登场。此外,多个重点发力端侧应用在展会上展现了模型落地前景。

此次展会中记者看到,人形机器人成为最大亮点。世博展览馆中厅,来自15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阵列“十八金刚”携手登场,实现了18台不同技术架构人形机器人的协同控制。据悉,2024年展会将聚焦人形机器人、虚实融合、自动驾驶、无人机、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打造全新智能“科技盛宴”应用体验。智能终端板块重点聚焦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可穿戴设备,打造人形机器人专区板块。展会现场有50余款产品首发首秀,包括智能机器人40余款,其中人形机器人20余款,释放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潜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