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发挥皮书优势力量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北京社科’2024蓝皮书、集刊、论丛发布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成功举行。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钟会兵,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张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蒋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继辉,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尹德挺,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范文仲、鲁亚、肖峻峰出席会议。“北京社科”2024蓝皮书、集刊、论丛编委会成员以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相关所处干部和研究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分为“北京社科”2024蓝皮书、集刊、论丛成果发布和“高质量开展皮书研创 推动科研管理提质增效”专题发言两个环节。成果发布环节由肖峻峰主持,鲁亚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北京社科”2024蓝皮书、集刊、论丛成果。专题发言环节,由范文仲主持。
成果发布
鲁亚指出,近年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不断夯实学科学术基础,深化皮书研创组织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北京社科”蓝皮书系列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成为我院重要智库品牌和智库成果,也是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从2009年至2024年,我院共获得优秀皮书奖一等奖6次,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4次;优秀皮书奖二等奖9次,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2次;优秀皮书奖三等奖8次,优秀皮书报告奖三等奖1次。我院集刊《北京史学》至2019年开始每年都被收入社科文献CNI名录集刊名单。经过31年发展历程,“北京社科”蓝皮书系列形成了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国际交往、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九大领域的品牌体系,不仅是首都发展状况权威指南,更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了解北京发展的重要窗口。31年来,“北京社科”蓝皮书系列将学术研究与资政建言相结合,通过品牌化建设和规范化写作,强化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阐释,更好地发挥成果资政建言的功能和作用,彰显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学术研究与政策领域的深厚底蕴,以及一代代社科人的不懈创新和奋斗精神。“北京社科”蓝皮书系列始终坚持注重政治站位、注重围绕中心、注重时政研究、注重跨学科协作、注重时效性与前瞻性等“五个注重”的研究特点,未来将从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品牌建设、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等方面入手,推动蓝皮书、集刊、论丛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首都发展贡献更多北京社科人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社科”2024蓝皮书、集刊、论丛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从经济、文化、社会、国际交往等多个领域深入展示北京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本次发布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共发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23-2024)》《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3-2024)》《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23-2024)》《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3-2024)》《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23-2024)》《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报告(2023-2024)》《北京史学(第十八辑)》《满学论丛(第十三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十八辑)》《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十七辑)》《北京城市发展报告(2023-2024)》《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3-2024)》《北京法治发展论丛(2024)》《文化经济研究(第十辑)》等17部蓝皮书、集刊、论丛。
2024年,我院研创的多本皮书在第十五届优秀皮书奖评选中再次取得优异成绩。《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22-2023)》与《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22-2023)》荣获第十五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报告(2022-2023)》的总报告——《2022年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状况与2023年形势分析》以及《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22-2023)》的总报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面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均获得“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
专题发言
蔡继辉在《充分发挥皮书平台作用 推动智库研究高质量发展》专题发言中指出,皮书具有资政建言、引导舆论凝聚共识、构建政策网络、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构建研究数据库、培养人才、开展公共外交、推进国际传播等方面的平台作用,也具有与政治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变量多、多学科属性、涉及利益群体广、需要学理性分析、需要传播与推广等方面的特点。皮书研创和智库建设应当胸怀“国之大者”的理念,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需求和发展目标,提供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实现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选题策划与设计。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组织和经费保障、成果评价机制、人才保障机制、调查研究等方面加强完善,以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征程。
蒋颖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国际与中国实践》专题发言中指出,目前国际学术期刊评价包括商业化数据库中的期刊评价、学科或领域的期刊评价、图书馆或评价机构的学术期刊评价、国家组织的期刊评价等几种类型。与国际学术期刊评价不同的是,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以核心期刊评价为基础,人文社科领域单独评价,评价对象也限于我国出版的中外文期刊集刊,并进行量化评价、同行评价或知情同行评价。AMI集刊评价则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强调同行专家在评价中的作用,强调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强调管理力建设,强调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所发挥的作用。
尹德挺在《探索构建党校“贯通式”科研管理机制》的专题发言中着眼党校科研的内在规律,指出党校科研管理工作应该更加突出前瞻性、系统性,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贯通”作为基本理念和工作方法,走出“为科研而科研”的“小科研”思维,在学科设置、成果转化、教师成长、数据赋能、平台构建上探索“贯通式”科研管理机制,要贯通学科与规划,立足长远育好“学科树”;贯通理论与对策研究,着眼共赢搭建“新桥梁”;贯通科研与教学,注重融合打通“教研咨”;贯通共性与个性,探寻规律画好“科研像”;贯通平台与资源,协同各方打好“组合拳”。
王双在《加快提升科研管理质效》的专题发言中提出,科研管理要向内驱动,优化科研生产要素矩阵式布局,探索以蓝皮书产品为核心的成果发动、发布、发声、发展联动模式,实现智库平台的内外融通;向新发力,推动形成有组织的成果产出导向,强化有组织科研的大局意识、服务宗旨和保障体系;向外延伸,加大成果输出转化和传播效能,推动面向夯实学科体系建设的国内学术交流、面向学术话语体系打造的国际学术交流,拓展成果输出通道;向高而行,打造创新理论和智库服务高端平台,包括打造高端学术论坛品牌、高水平跨学科研究中心、高效能的对外传播渠道等。
翟琨在《新时代地方智库建设与决策咨询》专题发言中指出,地方智库建设要聚焦议题设置,依照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设置研究单元,不断增强研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要通过凝练主攻方向、强化基础研究、储备研究基础、注重课题转化、科学建设稳定队伍等方式储备研究基础。要精准报送时机,认真研究决策关注点,掌握好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的时间点,并追踪成果转化、拓宽成果认定。要完善相关制度,提高组织化水平,赋能科研提质增效。
李宏利在《系列蓝皮书研创助力科研提质增效》的专题发言中指出,上海社会科学院自1999年开始编纂出版蓝皮书,至200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蓝皮书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资源四大系列。202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16本蓝皮书,包括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法制、文学、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等16个领域。上海社会科学院蓝皮书作为品牌成果,有助于院影响力的提升;作为有组织科研的抓手,有助于凝聚研究团队;作为科研孵化平台,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未来还需要在数量类别、主编团队、机制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善。
杨春辉在《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解读》专题发言中指出,北京市人工智能具有创新能力最强、产业集群规模最深厚、场景组织模式和商用落地最成熟、政策先行和机制创新最前沿、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保障最有力的特征,北京将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目前,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各区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加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以大模型为基座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同时,北京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提升智能算力供给、强化产业基础研究、推进数据要素集聚、加快大模型创新应用、打造一流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奖励措施也不断丰富。
毕娟在《以皮书研创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专题发言中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智库大有可为,应充分发挥社科研究功能,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开展智库工作。皮书研创是智库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之一,要扎根地方实践,长期追踪研究,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要立足于新时代首都发展需要,提升皮书研创质量,要把助力发展北京特色的新质生产力要求,贯穿于皮书研创选题策划、撰写、编辑出版和推广全过程,要精准捕捉关键问题,提出创新性强、可操作性高的解决方案,体现皮书研创的资政价值。
(转载自宣讲家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