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在南京成立

时间:2025-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吴楠

中国社会科学网南京讯(记者 吴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9月13日,全球文明数智研究暨“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英国、比利时、韩国等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机构代表共同交流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文明研究的机遇和挑战,共同探讨新技术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文明知识体系,共同推动数智赋能全球文明研究的联动、共享、共创。

打造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人工智能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重塑人类文明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范畴和实践路径。“面对日益交叉和富有全球性的问题情境,我们亟须打造一个具备共同价值基础、能够共享技术平台与协同研究能力的学术共同体。这是我们成立‘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的初衷和目标。”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说。

会上,“文明实验室国际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正式成立。该联合体由南京大学发起,联合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30余所高校文明研究相关机构共同组建。来自全球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大学教授梅丽莎·特拉斯和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主任陈云松共同担任“联合体”主任。

谭铁牛从事人工智能研究近40年,他提出,应该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层次,运用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重现历史文明场景。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的文化遗产数字孪生体,开发文明要素智能识别系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文明体验平台,催生新的文明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

梅丽莎·特拉斯也一直关注人工智能研究。她表示,不仅要关注AI赋能文明研究,更应思考文明研究如何影响AI。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关于文化、创造力等跨专业知识,能教会技术开发者如何构建更公平、更公正的AI系统,消除其内嵌的偏见。文化遗产从业者要勇于打破学科壁垒,主动参与到AI工具设计和研发,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相关文献的价值。

建立全球文明连接通道

在中国浙江南部的群山之中,静卧着一座名叫高迁的古村落。因为在大山深处,所以它的美和文化鲜为人知,但是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团队对这个村庄做的数字化工作改变了这一现状。冯惠玲在会上透露,在一次跟数字人文领域知名学者约翰·昂斯沃斯的对谈中,她得知,约翰·昂斯沃斯通过高迁的网站了解到这一古村落,非常喜欢。“一个大洋彼岸的顶尖学者,通过我们的数字化项目了解到中国古村落的建筑细节、家族历史,感受到那里的生活气息,并且和它产生了情感连接,这是数字叙事所形成的跨时空、跨国界连接的力量。”她说。

2024年,“北京记忆”大型数字文化项目在阿联酋进行首次国际展览。展出前冯惠玲担心这样一个东方古都的故事能否被不同文化背景的阿拉伯民众所理解和接受?但事实证明她多虑了。伴随着北京童谣变奏,百人百面的京剧脸谱和数字漕船沿着数字大运河缓缓前行,现场的观众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中国北京。冯惠玲提出,数字人文能追溯一个词汇在不同语系中的迁徙,能让深藏于不同国家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在虚拟空间中重逢,能汇聚不同民族讲述关于交流融合的故事,引发人们的文化互认和共鸣。数字人文所具有的跨文化、跨国界、跨学科、跨时空的特性,以及它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理念,是突破文明阻隔、建立文明连接的通道。

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宏观文明地域都是文明遗存。中国有近3000个县城,保护古城首先要知道这些县城古代的面貌,于是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搭建了中华古城历史天地图平台,运用不同时期的卫星图片和古籍图文资料绘制了“古今对照”之图;利用遥感、图像增强、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历史影像编绘,识别出历史城区外廓、古城墙、古街巷、古河道等城市肌理,形成中华古城保护区识别平台;建立复原典型古城风貌的中华古城风貌重建平台,以及推动人人参与文脉传承的中华古城守护者行动平台。

“未来,我们还计划发射古城保护监测卫星,探索‘星空地’立体监测方案;以近3000个县城为蓝本,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方法探索标准,以数智创新践行全球文明倡议。”陈云松说。

拓展人文社科研究广度和深度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常面临选择性提取的问题,会影响研究的客观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量化世界史的研究思路,相关数据库正是实现这一思路的重要支撑。”图灵研究院数据科学与数智人文学术总监、牛津大学教授皮挨特·弗朗索瓦表示,“Seshat全球历史数据库”从4个维度实现历史关联,即在空间维度串联不同地域事件,在时间维度梳理不同文明的发展脉络,在主题维度聚焦特定领域,在概念维度整合相似内涵的历史性思想。“我们不想简单地进行数据信息罗列,而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可视化程序,更加深度地反映很多历史事件背后可能被忽视的信息和链接,从而更好地延续或拓展相关研究。AI对我们一定有帮助,我们一定会从中受益。我们要拥抱AI技术,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非常谨慎”。

学者是否可以基于自己的研究材料打造一个专属的对话式智能代理?对此,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军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他提出,这一代理并非基于来自互联网上未筛选的信息,而是以学者自身的研究材料为基础。在解读研究语料时,它能够体现出学者的个人视角,并具备挖掘语料深层次价值所需的各种功能。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也正在开发这样的平台。他提出,今天人们不断讨论文科的衰落,但实际上正在衰落的并不是人文科学本身,而是通过出版物进行知识共享的传统形式。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的共享是具有前景的方向,他期待和世界各地的学者共同探索更多可能性。

对中国哲学非常感兴趣的牛津大学教授麦迪目前任南京大学—牛津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外方主任,他谈到AI技术如何和传世文献结合开展研究时表示,任何关于中国哲学的思考都必须从孔子开始。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思想也是如此。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厘清古代瘟疫是如何传播的,就可以描绘出古代知识的传播路径。

与会学者表示,让数字人文持续扩展跨文化连接能力,一方面要从最表层的数据连通到深层的共同精神追求,让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共通追求被感知、传递和共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数智时代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激发差异性的创造潜能。文明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和独特性。当两种文化通过数字媒介相遇时,彼此间的差异会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灵感,生成新的思想、艺术和叙事。

仪式现场,南京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韩国翰林大学等多项国内外合作项目同步签约、发布,涵盖文明研究、数字素养教育、数字遗产交互等多个领域的联合项目。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