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16中国粮食峰会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时间:2016-11-1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王硕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硕)11月12日-13日,“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召开。

据介绍,此次峰会以“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探讨如何着眼于农业科技和体制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等先后在会上发言。李伟表示,从经营主体结构看,规模经营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环境中占比亟待提高。经营规模过小,不仅导致农业劳动力生产低,而且影响食品加工和经营领域的质量监管。

韩俊表示,中国农业的基础条件仍然非常脆弱,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一些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经明显的高于国外农产品到岸的完税价格,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封顶效应开始显现。此外,农产品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显,一些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的问题突出,而一些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最突出的是玉米多而大豆缺。

两位专家均表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着眼于农业科技和体制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据悉,2013年-2015年,“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已连续举办三届,讨论的话题涉及全球粮食安全格局、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农产品贸易政策、农业现代化等多个重要领域。峰会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端论坛品牌,会议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专家观点

李伟:农业生产中规模经营比重低 难从源头保障质量安全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会上发言。他说,粮食和食品安全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他表示,当前中国农产品总量供给充裕,统计的粮食库存接近1.12亿斤,这是历史的最高水平。但同时,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国内外价格倒挂严重,导致部分产品库存过多与部分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并存。

李伟表示,从经营主体结构看,规模经营占比亟待提高。经营规模过小,不仅导致农业劳动力生产低,而且影响食品加工和经营领域的质量监管。

他说,在农业生产环节,虽然这几年加快了耕地流转速度,但流转只有33%,且多数是农户之间的零星流转,小规模农户仍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现代化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刚刚起步。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还很低,在这种农业经营格局下,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水平,也难以从源头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而在食品加工和经营环节,我国有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还有300多万个食品经营主体,以及难以计数的小作坊、小摊贩,市场集中度很低,缺乏大企业、大品牌,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也大大存在着粮食食品安全的隐患。

“而应对这些挑战的根本,就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在中国完善改革的主要方向”,李伟表示。

韩俊:一些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外农产品完税价格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韩俊在会上发言称,中国农业的基础条件仍然非常脆弱,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仍然很多。比如说目前一些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经明显高于国外农产品到岸的完税价格,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封顶效应开始显现。

韩俊说,由于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土地的租金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像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等这些现代生产要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中国农业正在进入一个高成本的发展阶段。农业成本的不断提升,对农业盈利水平的挤压越来越明显。

他举例说,比如说土地的租金,在东北地区一年只能种一季作物,主要是玉米或者是大豆,现在一公顷的土地如果生产玉米的话,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包括劳动力,成本大约1100美金。但如果是租地来种玉米的话,土地的租金高达1100美金。“各种生产资料的投入成本跟土地的租金可以说是各占一半。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韩俊表示。

此外,韩俊表示,新形势下中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与求的问题比较突出,当前最突出的是玉米生产过剩;而一些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最突出的是大豆。玉米多而大豆缺。

韩俊表示,推进中国农业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应以家庭农场和农民的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很有弹性的概念”,韩俊说,比如说上海郊区,适度的规模经营的农场就是指10公顷以下,10公顷是适度的经营规模。但是到东北地区可能需要30公顷、50公顷,地域之间适度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各种形式的适度的规模经营,将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韩俊表示。

(来源:新京报 ,2016年11月17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