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论坛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初论》首发式在京举行

时间:2017-01-03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林跃勤

深化制度创新 促进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论坛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初论》首发式在京举行

全球化时代是迅速变化的时代,只有变化和创新是不变的。当今中国所处的“新常态”,既意味着一种发展中的阶段和状态,更意味着、酝酿着更新更快的转型与创新愿景及趋势。经过近4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中国业已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计划-市场,政府-市场关系及其调节机制等依然有继续研究和完善的巨大空间。12月25日上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论坛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初论》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宾馆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70余人,就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经济体体制、完善政府调控与市场竞争、宏观平衡和微观活力的科学统一、完成共享共富和竞争活力的统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贺铿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了,而且我们也一直针对怎么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了很多的探讨、研究,党中央的一系列新决定、重大改革举措,都与这个问题相关。今天举办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论坛非常有意义。我个人认为,有好多问题依然是不能回避的。第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公有制?这个问题我们究竟研究清楚了没有。我脑袋里面是不清楚的。社会主义,我对于小平同志南巡谈话里面提到的“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段话是非常赞成的。我一直主张,关系到国防先进水平的方面,关系到生产力的、生产技术的最先进水平的方面,要有国有经济。只要把我们的国防水平提升上去了,安全没有问题;只要把我们的生产技术水平搞上去了,我们的生产发展没有问题。第二个问题,国有僵尸企业问题得要考虑。一批国有僵尸企业怎么产生的?作为经济学家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还有,东北三省的工业基础在计划经济时代,那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业基础所在地,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不行了,振兴了一次现在又不行了,原因是什么?不回答这个问题不行。第三个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二者有什么区别?我们是要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面带着一个社会主义的帽子,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区分开来?我想应该是怎么想办法消灭剥削,明确提出来消灭剥削,用法治办法,党领导的办法,恐怕在这个方面要多想办法。最后,这个市场和政府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主张是要建立有效市场,有效政府。我看北大两位教授争论这个问题也是围绕这个问题。我认为市场是不是有效,就是对资源的分配有没有效;政府是不是有效,就是政府的经济服务是不是有效。不是让你管这个管那个,这个由你管那个由你管,这个是管不了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恐怕是决定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最重要一个问题。



北京纳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之凯结合自己的新作对解决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见解。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六个失衡现象:一是产业供需失衡;二是人力资源失衡;三是贫富失衡;四是地区发展失衡;五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失衡;六是生态环境失衡。失衡问题不解决,将来我们遇到的困难将比现在更严重。迫切需要在新体制的设计上努力探索创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类似这些失衡问题实质症结集中起来就体现在体制上。体制机制不合理、不顺畅、改革不到位,就会出现多种扭曲和失衡。解决这些多元化扭曲和失衡不能用零敲碎打的局部改良去修补。需要用全新的视角和系统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设计出相对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方案。为此,需要从理念更新、机构设置、法律规范、运营流程、风险防范等多方面来设计一种新型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也即依据新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要求,设计出政府调控-市场竞争的新的协动体系和机制,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和提高发展运行效率。

这种新体制的内涵和特点主要有:第一,“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是集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同时摒弃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缺点而且能够进行计划控制的市场经济体制。它按地区建立政府管控的供需契合枢纽,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既能完全自由自主地进行更公平的竞争,又能实现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计划和竞争的统一:从横向视角看,在横向维度上,可以设计一个“地区供需契合枢纽”平台机构。产需双方可以利用“枢纽”这个平台,通过招标、投标、评标、中标、投产各个环节,实现产品供需平衡,避免产能过剩或供不应求。将一个经济活动分为契约签订前的竞争阶段和契约签订后的计划阶段,以可验证可重复的经济体制实现竞争性和计划性在这个体制中的统一。为了促进地区发展的平衡,“枢纽”在评标时对于不同地区的投标项目设计不同权重,以支持后进地区加快发展。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枢纽”在契合产品供需平衡时,同时将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包含在其中。在纵向维度上,通过把宏观平衡计划转化为宏观调控参数,再经过各地供需契合枢纽传导到企业的生产合同招标中,从而实现宏观计划(平衡)与微观竞争(活力)的统一。 第二,由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和微观管控点——供需契合枢纽的管控对象不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个“活”的人群,而是流通过程中的“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使政府直接干预的对象真正离开了“人”,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管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依赖。由此,“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主体既包容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也包容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企业,还包容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设计出四层社会分配架构。第一层为宏观经济平衡,将社会分配纳入到消费、生产、就业和资源可持续供给、环境承载的宏观规划中;第二层将宏观规划转换为宏观调控工具的调控参数,实现宏观平衡计划在社会分配中的传导;第三层是企业法人间通过竞争进行社会分配;第四层是企业内部按劳分配。第四,“计划-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契约后阶段的计划性,将实现资金以及以货币资金构成的生产资料在竞争中作用降至仅可以获取利息的水平,而寿命相对较短的智慧力生产要素将成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实现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智慧力劳动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按劳分配,再加上由现实劳动实现的按劳分配真正实现了不受所有制关系限制的、全面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第五,“计划-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人类自身的本性需要并经过精心体制设计,实现有计划有目的、威力远大于“无形的手”且包含“无形的手”“无形的眼”“无形的脑”的、无所不在的“无形的大圣”——有管理的制约机制,将自由竞争利导到人类需要的目标上。第六,“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宏观管理将不再主要依靠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来实施,而是靠规则制定、调控因子的调整来实现,管理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府机构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简。第七,“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可以通过准市民用未来劳动来“置换”现实消费,再用自己的消费需求创造自身就近就业的机会,又通过就业支付提前消费的欠款,打通了供需阻隔,实现最普通群众共享社会成果的目标。第八,“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将产品的新陈代谢作为国家战略落实到经济体制中。我国经济社会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要求已经显示出“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的紧迫性,必须从更深层次解决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首先,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有三个理由,第一个是理论研究为我们现实政策的研究、对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参照系或者基准。第二个就是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是重经验轻理论的,理论是我们的短板,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包括《”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初论》新书所提出或涉及的体制改革创新问题,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三个是中国当下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阶段过程的阵痛的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对理论的需求十分迫切。所以,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理论探寻都是有价值的。其次,《”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初论》这本新书有几个亮点。第一个亮点就是选了一个最基本的讨论主题。因为经济体制的问题是整个经济学研究最核心的话题,也是我们现实经济运行中绕不开的一个基本的问题。第二个亮点是本书提出了一个“三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核心概念并从这个三流层面提出一个供需契合枢纽。从这个角度来谈计划,我觉得比从企业这样一些主体的层面来谈计划,相对来说还是更具合理性。因为计划问题的核心是“流”,掌握好了“流”才能去做计划,这个点我觉得抓的还是很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为准确掌握、系统分析各种“流”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而可为“新”计划体制机制的设计以及有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第三个亮点就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初论》新书强调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规则和调控因子来进行调控。我认为这个大方向也是对的。怕就怕宏观调控直接去调整产业的结构、去调整企业的行为,而不是依靠规则和调控因子。这里的调控因子就是我们说的宏观总量的那些指标。第四个亮点,本书提出了“智慧力劳动”。“智慧力劳动”还是有启发性的。“智慧力劳动”也是我们说的高级劳动,记忆力劳动、管理劳动等这些。第三个问题就是有些问题或者改革思路设计还有进一步深入考虑和完善的空间。因为你涉及到计划市场这样一个非常重大和重要的话题,就必须要认真清楚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信息问题。做计划一定首先面临一个信息的问题。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传输速度慢等,都会对政府这个主体做计划造成重大冲击。那么这个问题究竟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要解决的是激励问题。由政府来做计划比市场相对来说就有面临激励的问题。市场的激励是很清楚的。因为市场具有清晰的产权,而且有供求价格的随机变化来激励各个主体。那么政府来激励的情况下,一般我们用政府的管理和奖惩,但它有的时候不那么管用。所以,这个激励问题不太好解决。第三个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委托代理问题。因为政府来做计划的情况下,它一定会有一个比较长的委托代理链。每一个委托代理的链条中间都有可能会出现漏损或者边际效应,而且在委托代理问题的处理问题上有可能会出现寻租的空间,这个问题是要面对的。第四个需要研究的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经常不能够保证确认。尤其是在公共产业面前和具有公益性的领域,究竟政府做到哪里,市场可以设置在哪里,这个问题经常是模糊的,在模糊情况下政府很有可能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第五个问题就是该书提出的关于置换的问题。置换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果在市场情况下有它置换的一套机制,那在政府主导情况下谁来置换谁,这个操作机制的实现问题非常关键。还有一个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具备以及有效运用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做更深层次的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李世华教授认为,建国前30年,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有计划,没有市场;改革开放后,提出市场为主、计划为辅。中共14大以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很大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弊病。过去,经济理论界一直认为计划和市场,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关系。现在潘之凯把计划和市场经济体制上升到运行机制,系首次公开提出,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初论》塑造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框架,设计了包括财政、金融、对外经贸等子系统,作者从计划和市场两个问题入手研究,抓住了要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成勋研究员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我们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累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引起国人的焦虑。体制机制问题依然突出,深化改革创新任重道远,迫切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体制改革研究。这不仅是学者教授们的任务,也是其他关注体制改革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潘之凯同志不仅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管理经验,也在实践中对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深刻感悟和严肃思考。经过多年求索、构思、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摒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垄断性、主观性和凝固性;它革除了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和不可持续性的顽疾与弊端,而保留和吸纳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良性元素,即将计划经济体制的预见性、统一性和节约性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自主性、竞争性和效率性融为一体,设计出一种将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体制,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版。如果这种经济体制能够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实,“中国梦”的圆满实现就将得到新的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在整体框架下他提出了“智慧力劳动”和“智慧力生产要素”新概念,认为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制度,不仅要按生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与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而且愈来愈凸显的“智慧力劳动”和“智慧力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应该得到不断提升的报酬。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确认社会产品分配中资本应该获得利润,而本书作者认为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只应得到利息,而不应得到超过利息的额外收入,从而使剥削现象将得到遏制和大大减缩。这些新理论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扩大了按劳分配的内涵而缩小了资本的作用和地位,从而为走向未来更新的社会形态探寻出一条新的路径。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毛立言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性的实现问题,理论上讲,计划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与基本特征之一,计划功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功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进展,但“有计划”三字是省略而不是取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该符合和遵循这一原则与要求。潘之凯撰写的这本书,探索和创新的方向和研究思路,都是与上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历史阶段应完成的基本任务的整体判断与原则要求相符合的,是遵循其原则与精神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年12月30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