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回望
30多年前拉开的“计划生育”大幕,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客观上起到了调控人口、发展经济的作用,也使“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秉持的生育理念。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之初,就已预见到:30年后,这一政策应并适应新的人口结构、经济形势而进行调整。30年过去,改革已势在必行。何时调整?怎样实施?利弊如何?种种问题需要智库资政建言。
自2009年始,以1980年人口问题座谈会报告起草者田雪原在人民日报发表《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为标志,智库界关于人口政策调整、有序开放二胎的讨论更为热烈。
智库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曾毅教授
数据基础:中心团队曾赴湖南、广西调研,收集基层第一手信息,形成大量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实际情况:2000-2010年的实际总和生育率为1.6左右,处于大多数人口专家估计的1.5-1.8区间的低端附近。由于生育成本大增,较低生育水平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
政策建议:各地卫计委尽快以基层社区为单位进行摸底调查;针对调查结果,根据生育势能积蓄情况,有序、全面开放二胎生育。
政策效用:既满足二孩意愿,又 不造成人口失控 ;明显减缓人口老化和劳动力萎缩;利于资源环境均衡发展;扭转性别比偏高的危险;降低计生工作难度。
智库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学部委员田雪原
历史回顾:计划生育之初,就有关于 时限 的建议。实践证明,我国 计划生育政策是成功 的。但是,人口政策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后,人口政策更 与时俱进 地进行调整。
政策建议:稳定低生育水平至人口零增长,同时注重人口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缓解劳动力短缺和人力资本提升的有效途径;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延长人口红利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智库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翟振武教授、顾宝昌教授
四个信号:1、劳动年龄人口连年下滑;2、人口老龄化趋于明显; 3、生育率持续走低; 4、单独二孩政策遇冷。
三步调整:1、2011年起在东北等地试行单独二胎政策;2、政策推广至京沪地区;3、2015年“十二五”闭关时全面放开。
两个目标:1、优化人口素质 公共资源的投入向农村倾斜,解决“人口逆淘汰问题”;2、转变人口结构 从“金字塔结构”向“桶型结构”,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稳定人口”结构。
一个关键:政策是暂时的,相比之下,生育观念的转变对中国人口结构的优化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院胡鞍钢教授
1、一贯逻辑:计划生育和全面放开都是从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的政策调整,其背后的政策逻辑是:先严格控制一代,后主动调整一代。
2、三个助力:① 创新助力: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不断提高;② 教育助力:教育红利外溢为人力资源红利;③ 绿色助力:人口增长不再以牺牲资源为经济发展的代价。
3 、三个转变:人口不再是发展的沉重“包袱”,而是发展的最大“源泉”;不再是发展的制约“劣势”,而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不再是发展的“负债”,而是发展的最大“资产”。
智库之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发展研究院彭希哲教授
现状与风险: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水平为1.5左右,2002-2012年间的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7%,均处于很低的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衡、未来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失独家庭等风险集聚。
政策调整基础: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改革等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为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城市中婚育年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发生根本性变化,生育水平大规模反弹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试点方案:“二孩政策”试点地区应当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该地区生育水平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第二,该地区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能力、总体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来源:光明智库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