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相关协调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可见,知识产权智库是实现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战略选择。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众多知识产权智库,为推动知识产权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培育知识产权高端人才提供了优质平台。然而,高水平成果较少、资源配置较分散、国际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仍制约着知识产权智库的充分发展。因此,知识产权智库要增强协同发展意识,为自身建设引活水、赋新能。
加强研究 提质增效
我国知识产权智库发表的专业文献数以十万计,然而总体质量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库多智少”、前瞻性与预判性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方面。要真正发挥知识产权智库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助推剂作用,提质增效是必然选择。
一是精准。知识产权智库应精准对接各级决策、量身制定各项服务。智库不能凭主观意愿进行研究,而是要完善沟通机制,定期了解政府、行业、企业的当前困难和潜在需求。在许多部门“用智意识”较为淡薄、“借智计划”尚不明晰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智库应主动架起决策需求与实践需求之间的桥梁,这正是我国实现由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的必要条件。
二是重点。知识产权智库研究应有所侧重,以快速高效地应对重大挑战、解决重大矛盾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知识产权智库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开展前瞻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例如,面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发起的“特别301调查”以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我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政府、行业、企业如何应对成了十分紧迫的问题。此时,知识产权智库应在分析以往调查的基础上,重点预判调查结果,拟定多种应对方案,并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三是务实。知识产权智库研究要领会精神,紧贴实践,以决策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实践需求为归宿点。同时,要做到研究过程重调研,研究成果重对策,突出超前性与创新性,汇报形式简洁明确。
目标协同 权责分明
我国知识产权智库的属性分为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多元化的构成背景有助于各方利益与智慧的充分表达和碰撞。官方智库政策敏感性强、高校智库学术研究能力强、民间智库灵活性强。然而,不同智库在独立性、实效性以及发展均衡上表现不一,这已成为制约知识产权智库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各属性知识产权智库应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做到目标协同但重点不同,资源共享但权责分明。
无论哪种属性,知识产权智库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各级决策提供政策建议,但因其优势不同,研究内容也应各有侧重。官方智库应着重从宏观层面指明知识产权的实践方向,扮演好“国家队”角色;高校智库应重点从理论层面提升知识产权政策建议的可信度,真正成为知识产权智库的中坚力量;民间智库应着重从微观层面关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情况,成为体制内智库的有益补充。
智库的“智”源于专家,而共享专家的“智”是充分释放知识产权智库能量的关键。一方面,要改变单一化研究模式(单一组织中的单一团队对单一问题进行研究),树立无边界研究的理念。根据需求,决策者可以从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智库中选择适合的专家,组成矩阵制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专家根据各自专长,对同一决策问题的不同部分进行分析,可以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同时避免重复性、低水平和碎片化研究。另一方面,要对无边界研究的创新性智力成果归属、智力成果转化应用的收益分配做出事先约定,避免事后纠纷影响智库专家的合作积极性。
面向国际 扩大合作
“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知识产权智库”是《意见》提出的目标,旨在拓宽知识产权公共外交渠道、提升知识产权对外合作水平。知识产权智库国际化需要内外兼修,努力增强国际化意识、加强国际化组织建设、加大国际化宣传。
国际化意识是国际化组织建设以及国际化宣传的前提。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决策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错综复杂。知识产权智库只有向国际化发展,才能更好满足各级决策服务需求,提升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舞台上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组织建设国际化包括组织形式国际化和人才队伍国际化。知识产权智库可以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充分了解当地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文化与问题,吸纳当地人才。例如,“一带一路”国家中,俄罗斯等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较为成熟,新加坡等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较高。我们可以在这些国家建立知识产权智库分支机构,为我国政府、行业及企业提供更具实用性与时效性的决策参考,降低其“一带一路”相关知识产权风险。同时,国内知识产权智库应增设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国内知识产权人才积极参与国外考察、进修和讲学等活动,拓宽知识产权思维半径。
加大国际化宣传是知识产权智库产品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国际知识产权决策形成影响,乃至引领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重要一环。例如,知识产权智库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会议等渠道,主动发起全球关注的知识产权议题。通过中外学者讨论,知识产权智库应积极将创新性观点传递出去,发出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决策中的声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专利密集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系统研究”(16CGL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