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彼得·吉尔等:智库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时间:2016-09-07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彼得·吉尔等

格拉菲格出版有限公司(Graffeg Limited)董事长彼得·吉尔(Peter Gill)

题目:智库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来自格拉菲格的经验

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营销呢?有邮件、社交媒体、纸媒,还有一些重大的活动和奖项及期刊。在书籍出版的六个月之前,我们会使一些出版的相关数据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获得,并让销售团队将相关的信息通知零售商。

三个月之前,我们会将作者的背景等信息,用多种方式,如社交媒体、公司网站、作者网站等进行推广。另外,我们还会有图书发布、签名会、图书节等活动及一些短期的营销活动,如营销视频等,来增加我们的市场渗透率。

对于我们客户来说,他们需要一些可见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到位。因此我们会有产品的提名、奖项的提名,会有新闻及活动的发布。以上这些都要使我们媒体和网站等合作伙伴知悉。而且我们也把一些图书的片段给到潜在的读者,让他们有一些事先的了解。另外,我们也会和其他一些专业人士进行沟通。

两个月之前,我们要发一些邮件给零售商,尽量提高媒体的覆盖率。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做一些电子书的版本,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一个月之前,我们要联系媒体、记者、电视、广播、纸媒等,尽量做一些新闻发布。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把一些回顾的片段等内容发给图书书评的包括线上、线下在内的栏目。

之后是图书发布的一些仪式和活动,我们要通过照片、报告的方式,进行线上推广,让我们的读者范围尽量更为广泛。还会把书籍进行奖项的提名并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另外使用公司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而且售后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高培勇

从组建研究院那天起,我们就在想一件事,智库和原来的研究机构及原来的财贸所究竟有何不同。抛开学术的积淀和大师之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你要懂得营销。

营销在智库这里有两个含义,第一,从办智库那天起,就要懂得酒好也怕巷子深,必须走出去营销自己的产品;第二,智库得有品牌概念。

财经院的智库营销有三个渠道,一是各种各样的研究报告。我们有两大系列,一个是宏观经济,每周推送财经观察,每月推送月度财经分析,每季度推送NAES宏观经济季度分析报告,每年推送中国宏观经济报告,形成了一种持续影响力。除此之外,每个学科几乎都有自己的研究报告。

二是各种会议,会议也是一种成果推送平台。我们有财经战略年会、中国经济与政策的国际论坛、财经会议、双周财经论坛等。围绕着每一个研究报告,各个学科、研究室都有自己相应的论坛。

第三类就是期刊,原来我们只有《财贸经济》一本学术型期刊,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两本新期刊,一个是和施普林格合作推出的英文期刊,另一个是全国第一家以智库命名的财经类期刊——《财经智库》。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如内部报告、财经论坛、财经专报等等。

智库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研究机构的特殊运行规律,我们必须按照智库的特殊运行规律来办智库,其中一条就是要重视成果的发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元春

智库要搭建一个平台,让有思想力和咨询力的大师,能够在我们的平台上更好地生产出资政启民的产品。因此我们的智库,一方面要构建往上传递的通道,另一方面要向社会构建一个启民的通道,也就是要使我们的产品能够快捷地向社会进行传播。为此,我们将我们的产品进行了分类。第一种就是报告,可以通过论坛、报纸快捷地传递出来。第二就是通过规范的出版,这样我们的读者就会进行自我筛选。有这样的基础、偏好和需求的人,才会专门去购买我们出版社所出版的有思想力、有现实咨询力的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专门构建了一个为智库服务的平台,专门为智库出版报告。从去年开始至今,我们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合作出版了近十本智库书,并且销售得还不错。对于这个智库专栏,我认为,第一,很及时;第二,质量高;第三,产品序列多。

我们愿意进一步跟我们出版社进行合作,跟国外的这些出版社进行合作,把我们的智库产品推向社会,推向国际,取得一系列的成绩。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张晓晶

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是扎实的研究;第二句是出色的翻译;第三句是灵活的机制。对于智库成果和智库研究的交流合作,我想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首先,虽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研究,酒香其实是不容易做到的。而我们就要做到酒香,因为如果没有酒香,很难吸引到更多人来关注,也很难有影响力。从2011年开始我们建立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是国家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到现在为止,唯一公开定期发布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就是我们这样一个团队。由于这样一个扎实的研究和影响力,我们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了我们相关的研究,很多智库和学者主动跟我们合作。

第二是出色的翻译。我们很多的智库产品,由于没有翻译或者只是找翻译公司去翻译,然后找人去校对,使得我们产品有时候就这样简单地翻译出去,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然而,只有用通用的语言,用对方的思维逻辑来对作品进行改写之后再进行翻译,才可能成功。没有出色的翻译,我们好的作品只能是留在国内,很难走出去。

第三,灵活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希望和国际更多的智库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我们自己在相关的体制机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地改革,更加灵活,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的智库影响力在世界上越来越大。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智库成果的出版与传播”会议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审阅)

(来源:智库报告,2016年8月31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