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11月10日的“2016上海全球智库”论坛上,瞭望智库研究总监史晨就智库创新与新型智库建设的主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中央现在着力建设一批高端智库,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高层对传统智库服务决策的能力不满意。老的智库关注的多是议程设置,很多智库开会一上来就点评世界格局,却不关心身边的公共政策、现实问题。而新型智库很多都是问题导向,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调查发现不少智库求大求全,实际上一些小而精、有专业面向的新型智库反而更有竞争力。比如同济大学的智库在财团经济研究上独树一帜。一提财团,往往联系到寡头、利润垄断。传统经济学对日本、韩国的财团经济有大量批评。但做大做强的财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成员分布在各产业领域,能在内部实现产业链的协同整合。这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再比如,公共政策的评估大多是以成年人的视角展开,一些做青少年研究的新智库,专门评估公共政策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公共政策的完善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管是小而精还是大而全的智库,都面临一个基础性问题就是“不会写”。决策者根本没有时间读完洋洋洒洒几万字的研究报告。我们经常帮智库改报告,通常都会把一两万字的报告压缩到三四千。问题意识、研究质量、表达技巧、报送时机、报送渠道,都会对能否得到领导批示产生影响。此外,报告写多少字?如何分段?逻辑如何安排?怎样开头效果更好?一个大议题,安排几层报告?专题写多少篇?向不同级别的领导提政策建议,着眼点和写法也完全不一样。这些都有规律可循。不少智库有思想,却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建议,这就是症结所在。智库成果形式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智库解决“不会写”的问题。
(来源: 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2016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