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实施创新工程建设地方特色新型智库

时间:2015-11-07 来源:原创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

实施创新工程  建设地方特色新型智库

山东社会科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论述。2015年1月,中办、国办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智库建设的高度重视,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智库改革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设新型智库的总要求,标志着我国智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一、正确认识新型智库建设在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智库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桥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于构建协商民主体系,扩大社会参与,也具有重大意义。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智库在其国家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据有关机构统计,到2014年全球各类比较活跃的智库已达6681家。美国在二战前只有布鲁金斯学会、胡佛研究所等20多家智库,到2013年智库的数量已增至1830家,形成了与其治理体制相适应、较为完善的决策咨询体系。除美国外,欧洲智库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全球60%的智库都集中在欧洲或北美,它们的资金和资源要比很多地区充实,在机构工作人员的能力以及名望、研究和分析报告的质量与地位、招揽著名科研人员和分析家的能力、学术地位与声望、出版物的质量与传播途径、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各类智库发挥解惑释疑、研判方向的功能和作用,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同时,需要智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理论总结,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自信的依据。所有这些,都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与新期待。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只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之中,更好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创新,研究成果才有用武之地,才能体现出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时代价值,才能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之道。同样,地方智库建设也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己任,才能大有作为,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二、当前地方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与提升地方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相比,地方智库发展还相对滞后,其决策智囊作用的发挥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的限制,还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去破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决策需求把握不准确。一方面,地方智库机构与党委政府之间沟通渠道还不够顺畅。一些智库机构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研究成果大多限于同行之间交流与沟通,很难走出这一圈子而走向社会、走向政府决策。即使是承担政府委托的课题研究,也具有随机性、临时性、短期性特点。另一方面,基于种种原因,政府对于一些智库机构特别是民间智库缺乏必要的信任,在决策过程中较少主动与地方智库沟通。政府与智库之间缺乏经常性的联系机构和联系机制,科研人员难以直接、及时掌握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

第二,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理论的生命与价值在于能够解释与解决现实问题,实践是检验理论真伪的唯一标准。智库的使命就在于服务决策,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要把目光瞄准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以政府、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使其真正成为政府和社会“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但是,当前不少智库缺乏对社情民意的了解,缺乏对政策的掌握,研究成果与实践有脱节,与党委政府工作衔接不够,这就削弱了智库对决策的影响力与作用力。

第三,智库之间交流不畅通。一是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缺乏总体统筹协调,难以有效发挥各方面尤其是民间智库方面的优势。官方智库如党委、政府系统的政策研究室,主要承担短期对策性研究,而民间智库则往往侧重中长期发展研究和基础研究,各家智库各自为战,缺乏相互融合,导致各方研究成果要么不深入、要么不全面。二是不同类型的研究机构针对同一个研究课题,分别组织力量研究,之后又分别送达决策层,这样的成果多有雷同性,导致了智力和物质资金的双重浪费。

第四,决策咨询程序不规范。长期以来,智库参与决策咨询不是出于制度设计的必然,专家是否参与决策过程往往取决于决策者选择的偶然,而未被列入决策法律程序。科学的决策咨询要依靠咨询程序的规范性,没有完备的制度作保障,单纯依靠决策者和咨询专家的素质,其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有的地区和部门在出台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项目时,仍然凭经验决策,对专家建议重视不够,甚至排斥持不同意见专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实施创新工程,建立符合新型智库特点的管理体制机制

破解地方智库发展难题,必须实施创新工程,着力解决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绩效考核、人才队伍、经费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符合社会科学研究规律、有利于科研创新、有利于出成果人才的制度体系。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启动了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我院的创新工程,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六个大的方面。

“一”是实现一个总体目标。实施创新工程,其总目标是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智库。中办、国办《意见》特别明确了地方社科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因此,我们将实施创新工程与建设新型智库结合起来,提出了我们实施创新工程的总目标,那就是建设国内一流新型智库。

围绕这一总目标,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解,包括:努力建设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的“思想理论高地”、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高端学术殿堂、山东省情综合数据库和研究评价中心,以及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创新型团队。

“二”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也就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为此,我们提出通过实施创新工程,实现“双轮驱动”。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重大思想理论、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等研究上完成一批高质量精品成果,不断增强我院的学术话语权和理论影响力;在服务决策方面,围绕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不断提高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三”是深化三项重点改革。包括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经费管理三个方面的改革。

科研管理改革方面,通过优化整合科研资源,组建创新团队,作为实施创新工程的重要组织形式,设立重大支撑项目,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我们共设计了16个创新团队重大支撑项目,既有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又包括胶济铁路沿线中德自由贸易区建设、“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国库现金管理模式创新、区域文化竞争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等关系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还有唯物辩证法、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现代价值等基础理论和基础学科的研究。在科研辅助和对外交流方面,也将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省情数据库建设、期刊办刊方式创新和国际儒学交流合作等工作。

在人事管理改革方面,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关键环节,建立创新岗位人员竞争择优、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有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团队内设置了首席专家、执行专家和研究助理三个层级,打破了过去职称、职级的限制。

经费管理改革方面,在绩效支出中设置了创新报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本。同时加强经费管理,建立起统一采购制度,实行集中支付,规范直接费用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创新工程经费合规合法合理使用。

“四”是强化四大支撑。即体制机制支撑、人才队伍支撑、数字信息化支撑、精品成果支撑。

体制机制支撑方面,我们加大了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创新工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创新项目管理、人事管理、成果考核评价、创新团队考核、创新岗位考核、绩效支出、统一采购等方面。

人才支撑方面,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多方筹措资金,给予新进博士研究生一定的科研资助经费以及临时周转宿舍;二是努力争取优惠政策,在不突破岗位职数的前提下,争取省人社厅同意,允许副高级不同级别岗位的调剂使用,为优秀科研人才晋升职称增加了机会;三是下决心解决“双肩挑”问题,打破了“官本位”,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空余出的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缓解了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晋升压力。

数字信息化支撑方面,我们重点打造省情研究院,大力推进研究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努力打造“数字化山东社会科学院”,将我院建设成为山东一流、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数据调查、汇集、分析和信息发布中心,成为支持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的数据信息创新基地。目前,我们已经采购了计算机配合电话调查访问系统,省情数据库大型调查基本结束,下一步将系统发布一些省情数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竞争力评价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开展的山东17城市竞争力调查和评价,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

精品成果支撑方面,我们在创新报偿中专门设立了精品成果报偿,对取得的原创性、高质量研究成果,按照其影响力和社会评价等,兑现精品成果的目标报偿。

“五”是发挥好五大功能。通过实施创新工程,切实发挥好我院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五个方面的新型智库功能作用。为发挥好理论创新功能,打造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的“思想理论高地”,整合成立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为发挥好咨政建言功能,建设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思想库”“智囊团”,成立了政策研究室,主攻应用对策研究和省领导交办课题研究,整合海洋经济文化研究资源,成立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为发挥好社会服务功能,打造权威省情数据发布平台和研究评价中心,整合成立省情研究院;为发挥好舆论引导功能,打造宣传阵地,成立对外宣传办公室;为发挥好公共外交功能,加强国际交流,成立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

“六”是推进六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准入制度、退出制度、报偿制度、评价制度、配置制度和资助制度等六大创新制度。

第一个是严格的准入制度。在创新岗位设置上,我们按照团队性质分类进入。科研创新岗位是依据过去五年科研业务量化考核结果,按照考核结果遴选进入。服务创新岗位按照管理和服务职能,重新核定岗位。

第二个是严格的退出机制。科研创新团队年度考核后10%的人员退出,由考核合格的团队外人员等额递补进入。服务创新团队则是采取重新岗位竞聘的方式。通过严格的退出机制,盘活了现有资源,保持了一种良性竞争的态势,激发了研究和服务的积极性。

第三个是报偿制度。在绩效支出中,我们设立了创新报偿,是对科研、管理人员在创新工程科研工作或科研服务工作中付出智力成本的体现和反映,包括过程报偿、目标报偿和精品成果报偿。根据岗位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报偿。

第四个是评价制度,包括对创新团队的评价和创新岗位的评价。科研团队考核评价方面,强化了精品意识,突出了质量导向,鼓励大家多出精品成果。在服务创新团队和服务创新岗位考核方面,通过强化考勤、服务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加大考评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

第五个是配置制度,主要是在经费直接支出、物耗使用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第六个是资助制度,主要包括了科研支持体系建设,如对成果的出版资助,对人才进修培训、出国访学的支持等等进行改革创新。

创新工程启动以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今年以来,我院以建设国内一流新型智库为目标,重点推出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山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面面观”》等,《光明日报》先后2个整版刊发了我院新型智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等创新工程系列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中央媒体刊发我院理论文章7篇,《中国社会科学报》也用6个整版刊发了我院现代农业、基层社会治理、新型智库建设等创新成果,《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齐鲁网等也进行了追踪报道,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多项研究成果进入决策,省长郭树清先后对文化产业融资、城乡医疗资源整合、农村养老、就业等方面6篇研究报告作了长篇幅肯定性批示。

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推进创新工程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做法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些原有的问题需要继续去思考和探索破解之道,在实施过程产生的新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地方社科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我们将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创新工程,不断推动地方社科院的创新发展。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