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郭才正:发挥高校优势,汇聚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合力

时间:2022-12-2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郭才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工作首次作为专门章节重点部署,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的高度重视,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高校在利用三个“第一”、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新”上将大有可为。

推进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紧扣高素质人才培养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在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体系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加强科研评价改革,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论述和要求,为高校加强和改进科研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发展多元化科研局面。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力度破“四唯”,避免单纯通过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对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减少通过“帽子”、头衔等对科研人员进行简单评价;避免简单机械地采取“以刊评文”和“工分制”;避免科研人员为追求科研产出数量而牺牲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更加突出同行评价在科技创新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力度,让创新得到凸显和褒奖。

开展人才评价改革,提升人才贡献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政策和资源投入。高校开展人才评价改革面对两个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如何为优秀人才提供适宜成长的教学科研环境,二是如何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源源不断的未来卓越人才。对教师队伍,要着重考虑为优秀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着重考虑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着重考虑把优秀人才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培养优秀大学生,要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培养他们高深学问和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奋斗品质和不屈精神。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要抓住人、财、物、制度等类型,区分教师、学生等群体,按照教学、科研、国际化、文化等领域,综合推进教育改革。特别是与科技、人才紧密相关的科研评价改革,更是要全面开展多元评价。要综合考量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更加突出质量、重视贡献、凸显影响。要综合传统成果形式论文、专著、专利和新型成果形式决策咨询报告、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展更加灵活多样的改革评价。

开展“有组织科研”,深度激活原创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种对“有组织科研”的强烈呼唤,正是高校下一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努力的前进方向。

科技创新发展需要有组织科研。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在全球新一代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正面临一些“卡脖子”问题。这也越发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基础研究和原创科技的重要性。而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的高校,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是要深层次激活相关基础研究的原创力,在关键技术领域投入更多的力量,倾注更多的心血,产出更多的成果,研发更多的高精尖产品,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引领发展需要有组织科研。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深耕关键科研领域。2022年7月,科技部组织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推进会,经重组、推荐和评议,最终遴选出首批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清华大学在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领域、北京大学在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领域、华中农业大学在作物遗传改良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认知智能领域等,各自瞄准一个世界前沿领域,将原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加大投入、持续深耕,面对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继续在关键、优势、特色领域贡献自己卓越的科研力量。

人才高端发展需要有组织科研。高端人才的发展需要高端的平台、适宜的平台,需要人岗相配的环境和政策支持。高校有较好的灵活性、前瞻性,有能力也有必要为高端人才发展提供有组织科研的环境。2022年11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职5年的颜宁,选择全职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2020年8月,在外工作30余年的郑永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回国,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重点从事中国与世界关系研究,旨在为党和国家提供智囊服务。这些鲜活的事例都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高校在开展有组织科研方面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贯通“产学研用”,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新征程上,高校应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类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以及具有“四有”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以协同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要结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要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创新发展,要充分联合经济和产业、高校科教资源、院所研发力量、成果转化机制等,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二是要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要打破既有的学科壁垒,以问题为导向,寻求新的研发增长点,以交叉研究、融合创新为方法,解决现实发展重大问题。三是要提升产业协同效应,发挥高校与行业各自优势,产业教育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要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以人才驱动推动创新驱动。

以职普融通培养产业型人才。要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连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关键环节,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作为撬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作为高等教育支撑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核心举措。要重点支持职业教育核心能力提升,支持建设一批以经济开发区为基础、核心产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联合体和以重点产业链为基础、跨县区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引导高校之间加强合作,建设支撑产业创新集群的专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联盟。探索在本科高校设立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生专业学位点、职业技术师范二级学院等,校企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师资一体化培养,为社会提供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型人才。

以“三个贯通”培养拔尖型人才。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于促进科技自强和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其关键就在于要实现三个贯通,即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本硕博培养、贯通专业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参照高等教育的专业,在基础教育的课业安排上统筹改进,设立先行试验区,开展创造性探索。在高校中加强“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要加强三个阶段培养方案的有机衔接,在现有体制上大胆创新、深入改革,把学位培养落实到贯通培养上。要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贯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本文为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社科联发展专项重点资助项目“高校社科评价排行榜的争议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22GSA-004〉和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效度提升研究”〈21JYC00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