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

时间:2022-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永杰

自贸试验区作为目前我国最高水平的开放平台,肩负着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使命。7月22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该年度全国54个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总体得分平均值为76.70分,相比去年(75.84分)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中,广东前海、广东南沙和上海浦东位列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前三位。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呈现稳步扎实推进态势。

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2013年,我们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到今天一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2022年5月,在中宣部举行的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发布会上,时任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介绍,21个自贸试验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四,但是贡献的进出口份额占到全国的17.3%,吸收外资比例占到全国的18.5%。2018年,海南自贸港建设启动,迄今已推出了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表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九年的岁月,从最初的“碎片化”改革创新到今天的制度集成创新,自贸试验区在推动制度型开放的过程中扮演着方向引领和中坚力量的角色。过去一年,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风雨中前行,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改革发展,制度创新“红利”逐渐显现。未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要更加坚决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及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坚持开展集成性、首创性、差异化的制度创新。

“自贸试验区在设立之初就与其他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定位有所不同。”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史欣向表示,自贸试验区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自贸试验区要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成为制度型开放的标杆,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率先探索出一条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道路。制度创新就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贸区制度创新稳步发展

过去一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排名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无论是发展格局还是排名梯度,均与去年的情形差别不大。据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符正平介绍,中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方阵仍以沿海片区为主,在综合经济体量与市场化进程方面,这些片区仍在引领全国的改革创新;以成都、武汉、西安、郑州等为代表的中西部自贸片区表现出强大的稳定性,这些片区兢兢业业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海南、苏州、大连、青岛等为代表的具有一定特色优势的自贸片区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这些片区在努力进行差异化、特色化的改革创新;以长沙、合肥、南宁为代表的后批次中心城市自贸片区进步较明显,这些片区的制度创新“红利”逐渐显现。

尽管受疫情反复的影响,自贸试验区发展遇到一定的阻碍和挑战,但是制度创新仍有进步和突破。在史欣向看来,防疫抗疫也给制度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场景。全国自贸试验区在过去一年中共计形成超过120个与抗疫相关的制度创新案例,如深圳前海片区的“远程5G智能检疫系统”等,为其他地区防疫抗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国自贸试验区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改革创新、政府职能转变、法治化环境五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效均有提升。史欣向表示,去年以来,很多自贸片区都有创新突破,如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对标RCEP、CPTPP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强与各国港口及海关对接合作;深圳前海自贸片区聚焦“跨境+”金融改革,搭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平台等。总体而言,以中心城市自贸片区为“骨干”的制度创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逐渐呈现出百花竞放的态势。

明确自贸区制度创新方向

中国自贸试验区下一阶段的制度创新方向和思路,是此次指数报告关注的重点。符正平认为,从贸易便利化角度看,未来的自贸试验区需以进一步促进要素的高效有序流动,来推动贸易新业态发展;强化片区或物流枢纽之间的联动带来的跨区域、跨部门的贸易便利化改革成果;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有针对性地探索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此外,在法治化环境建设领域,符正平建议,要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法治建设工作深度融合,提升自贸区法律服务现代化水平,形成法律、调解、公证等高端商业服务的集聚效应。

在史欣向看来,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高地”,必须率先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为我国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投石问路”。此外,自贸区建设应坚持差异化探索。以本地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全产业链生态链为纽带衔接周边的资源,坚持“小切口”导入,实施精准突破,强化对产业链全生态的培育与引进,注重对自贸试验区之间产业链协同的政策供给,注重跨区域政策适用性,构建基于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设计机制,逐步形成制度集成创新。(责编:张雨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