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蔡继辉:中国智库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基于100家智库管理人员的调查

时间:2024-01-04 来源:《智库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4期 作者:蔡继辉 张艳丽

摘要

[目的/意义]智库在影响政府决策、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厘清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探索中国智库发展的特点和不足,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方法/过程]本文以“中国智库发展状况调查”为主题,对党政智库、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社会智库等不同类型的100家智库,从智库运行、智库管理人员工作情况以及智库管理人员对智库的认知3个层面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国智库以及中国智库管理人员的特征、智库课题的来源以及智库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智库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的管理体制机制应有所区分、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智库管理人员政策、智库应有比较稳定的资料来源和经费保障、建立智库成果传播体系、中国智库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接轨的对策建议。

01引言

智库,亦被称为思想库,以研究公共政策为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新进程,需要更具前瞻性、包容性的战略设计,这对智库发展及其成果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202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2020—2022年)》,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无论是从国际形势变化还是从国内需求来看,智库的价值和作用均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时代发展迫切要求智库能够正确阐释世界和中国发展形势及内在规律,不断回应和解决时代问题,在复杂的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沟通作用,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和构筑中国高质量发展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社会治理能力、数字治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我国智库建设也不断向前推进。智库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机构,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中也会遇到巨大挑战。目前,决策者、智库从业者以及学术界对智库研究的态度和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对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发展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也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国智库管理人员调查”为主题,对党政智库、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社会智库等不同类型的100家智库从智库运行、智库管理人员工作情况以及智库管理人员对智库的认知3个层面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国智库以及中国智库管理人员的特征、智库课题的来源以及智库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本文刻画了中国智库发展总体发展与管理情况,为公众了解中国智库现状、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性研究资料,对引导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02调查方法与过程分析

2.1 抽样方法与样本选取

2.1.1 抽样方法

本课题以谢曙光、蔡继辉主编的《中国智库名录No.4》所收录的智库为样本,对中国智库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本调查对智库管理人员的界定为:智库正职、副职管理人员,智库下属部门正职副职管理人员,智库科研处处长、副处长,智库办主任、副主任,以及科研处、智库办专职管理人员。由于《中国智库名录No.4》中收录了多种类型智库,不同类型智库管理人员数量差别较大,且智库运行体制和人员身份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首先按照智库类型进行分层抽样,对于高校智库,考虑到不同地区高校发展的差异性,按照地区进行分层抽样。此外,由于调查人员较多,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本文结合了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

2.1.2 样本选取

对于抽样数量的调查,本文在前期研究采集智库管理人员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excel对数据进行分层汇总。调查的估计精度e=10%,置信水平1-α=9%,总体方差一般取0.5,确定初始样本量n0=zα/22*σ2/e2,计算可得n0=166,预估问卷回收率r1=80%,有效回答率r2=90%,确定最终样本量n=n0/r1r2=230。各层样本量如表1所示。

                                                                 表1 抽样样本量选取

1.jpg

2.2 调查内容与过程

2.2.1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54道题目,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行政职务、研究领域;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所在智库的情况,包括智库所在城市、性质、行政级别、规模、研究领域、科研项目和课题的主要来源、资金来源、成果的报送和发布渠道、成果的数据来源、对管理和研究人员的考核指标等;第三部分为被调查者从事智库管理工作的情况,包括从事管理工作时间、本人主持和参与课题的情况及经费数量、参与专题讲课和成果被批示情况、工作的压力与困难、未来职业规划等;第四部分为对智库和智库研究的态度与认知,主要包括智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智库的标准、目前中国智库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2.2.2 调查过程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样本数据,调研时间为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智库管理人员是智库日常运行的保障,智库管理人员的研究能力、对智库研究的认识与态度,特别是管理和领导能力,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运营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次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预调查阶段。调查时间为2021年9月至2021年10月,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在正式调查前选取了10家智库以及5位研究智库的学者进行问题填写,并根据问卷填写者的建议,对问卷的遣词和题项设置进行了修订形成最终的问卷。第二阶段为正式调查阶段。调查时间为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通过2种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一是通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平台”的作者以及评审专家所在的智库进行问卷发放;二是通过个人关系向相关智库发放问卷,通过电子邮件或问卷星网络平台两种形式发放。

2.2.3 调查样本统计分析

(1)被调查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对中国智库管理人员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其中,党政智库14份、高校智库50份、科研院所智库31份、社会智库5份,占比分别为14%、50%、31%、5%。《中国智库名录No.4》中,党政智库占比16.5%、高校智库占比66.0%、科研院所智库占比7.5%、社会智库占比10.0%(《中国智库名录No.4》中含党政智库、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社会智库、合作智库以及智库研究与评价机构6类,由于合作智库、智库研究与评价机构数量较少,本次调查未涉及这两种类型,在计算百分比时,这两种类型也未含在内)。除了科研院所智库,本文的样本结构与中国各类别智库占比基本一致。在年龄结构中,中年及以上的被调查者为从事智库管理工作的主要人群,56~60岁人员占比为21%,51~55岁人员占比为16%;在性别结构中,被调查者男性智库管理者居多,占比为69%;在学历结构中,博士学历是管理队伍的主要力量,占比高达62%;在职称结构中,大多数被调查者具有正高职称,占比达56%,无职称人员仅占10%;在行政职务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具有行政职务,智库正职占比21%,智库副职占比19%。被调查管理人员基本情况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被调查管理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2.jpg

被调查智库基本情况

被调查管理人员所在智库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被调查智库中,位于北京的智库较集中,占比达52%。行政级别以厅局级智库居多,占比36%。按照智库专职和兼职人员统计,被调查智库规模较小,专职人员为10(含)人以下的智库占比30%,11~30人的智库占比23%;兼职人员10(含)人以下的智库占比34%,11~30人的智库占比30%。

                                                                表3 被调查智库基本情况分析

3.jpg

被调查智库的研究领域分布相对分散,研究领域占比前三位的依次是社会、文化和政治(图1)。其中,社会研究领域占比为45%,文化研究领域占比42%,政治研究领域占比40%。

4.jpg

                                                              图1 被调查智库研究领域分析
03中国智库管理现状分析

3.1 智库运行

3.1.1 智库课题与资金来源

本文对2019—2021年智库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的来源与资金来源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智库中科研项目和课题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交办、招标或委托(78%),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68%)。2019—2021年,可以明确的智库经费总额主要在100万元以下。如表4所示。

                                                        表4 智库课题与资金来源分析

5.jpg

3.1.2 智库成果呈现形式

本文对智库的成果发布渠道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56%的智库具有独立呈送决策建议的渠道。成果报送后得到领导批示的智库占比75%,其中10次及以上的占比30%;被政府部门邀请,为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进行专题授课的智库占比64%,其中10次及以上的占比23%;成果公开出版和发布后得到领导批示的占比54%,其中批示10次及以上的占比30%。智库的成果出版和发布通常是以论文和专著形式。智库的成果对外发布渠道中,在相关学术会议、论坛上发布的方式更受青睐。多数智库注重信息化建设(82%)。微信公众号是多数智库选择的社交账户(74%)。智库成果呈现形式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智库成果呈现形式分析

6.jpg

3.1.3 智库数据资料来源和国际业务

本文对智库的数据资料来源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智库开展研究时统计年鉴等公开数据使用度最高(92%)。多数智库无国际业务,有国际业务的智库占比42%。在有国际业务的智库中,主要业务形式包括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人员出国访问研究以及主办国际会议。智库数据来源和国际业务分析如表6所示。

                                                    表6 智库数据来源和国际业务分析


7.jpg

3.1.4 智库人员考核管理

本文对智库中人员的考核管理进行了调查。47%的智库有职称评定资格。智库在聘用研究人员时最看重的条件是学术研究经历(83%)、智库研究能力(82%)以及学位和学历(52%)。智库对管理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所主持或所分管专业领域课题完成情况、成果或决策建议被批示情况和成果发表情况。智库对研究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成果发表情况、课题完成情况和成果或决策建议被批示情况。智库人员考核管理分析如表7所示。

                                                          表7 智库人员考核管理分析

8.jpg

3.2 智库管理人员工作情况

3.2.1 智库管理人员工作内容

本文对智库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调查。被调查者在本智库全职从事管理工作时间为3年及以下的管理人员较多,在从事本智库管理工作之前,近一半人员在高校工作过,占比达44%。在智库管理工作之外,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占比达84%。只从事管理工作的智库管理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中,基本薪酬占比为96%,年终奖励占比为57%,总计税后年收入为13万元~30万元的占比为45%。同时从事研究工作的智库管理人员2019—2021年主持的课题和项目包括:部委或相关政府部门交办、招标或委托课题占比60%,上级单位(学校、上级机关等)交办课题占比60%,本智库交办课题占比60%。2019—2021年,具有创收收入的管理人员中,35%的调查人员通过咨询与规划收入创收。智库管理人员工作情况分析如表8所示。

                                                    表8 智库管理人员工作情况分析

9.jpg

3.2.2 智库管理人员主持或参与的研究成果呈送方式

本文对智库管理人员成果呈送方式进行了调查。2019—2021年,智库管理人员有成果报送后得到领导批示的占比45%,被政府部门邀请、为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进行专题授课的占比37%;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社会活动,或接受媒体采访的消息大部分会在智库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发布的,占比为33%。但是,研究成果(全部或新闻、要点等)很少选择在智库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微博上发布的,占比为33%。研究成果公开发布或出版后,或接受媒体采访后,98%的调查人员没有遇到过舆情事件。在从事智库研究工作中,与政府决策部门一般通过承担委托课题(68%)或受邀参加专题会议(66%)的方式来保持联系。智库管理人员研究成果报送方式分析如表9所示。

                                                            表9 智库管理人员成果报送方式分析

10.jpg

3.3 智库管理人员对智库的认知

3.3.1 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

由图2可知,学术研究与智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77%的智库管理人员认为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作用方面;此外,较多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在研究目的、时效性、写作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从二者的功能差异看: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学理研究;智库研究是运用现存的学理阐释现实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术研究讲求厚积薄发,而智库研究则要求能够及时、迅速地做出反应。学术成果优劣的判别依据在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承以及理论的创新;而智库成果的判定标准则在于是否能在国家政策中得到体现,是否被相关领导和部门关注,是否在社会公众中产生影响。

12.jpg

                                                            图2 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差异分析
3.3.2 智库发展

(1)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标准

本文对智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优秀智库的主要标准以及将来哪几类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类型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人员认为,研究成果契合社会需要(82%)、研究成果契合政府需要(80%)等是智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优秀智库的主要标准有优秀的智库研究人才(87%),有前瞻性、能够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预判能力(82%)等比较重要。在未来哪一种或哪几种智库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类型这一问题中,高校智库最被看好(59%),其次是党政智库(56%)和社会智库(52%)。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标准分析如表10所示。

                                                     表10 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标准分析

13.jpg

(2)智库发展的问题与空间

本文对中国智库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党和政府对智库的管理需要加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被调查人员认为,中国智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智库研究人才匮乏(62%)、智库独立性不足(60%)、决策参与机制不健全(56%)。党和政府对智库的管理需要加强的主要方面包括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75%)、加强智库研究经费的支持(67%)、健全决策的专家参与机制(59%)。智库发展的问题与空间分析如表11所示。

                                                          表11 智库发展的问题与空间分析

14.jpg

04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以“中国智库管理人员调查”为主题,对党政智库、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社会智库等不同类型的智库运行、智库管理人员工作情况以及智库管理人员对智库的认知3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智库的特征。具体包括:北京地区汇聚了半数左右中国智库;中国智库的人员规模差异较大,有半数以上智库全职人员数量小于30人;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中国智库比较重视管理人员的学术研究经历、智库研究能力,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主要是课题完成情况、成果发布情况、成果或决策建议被批示情况;中国智库缺乏对智库管理人员的宣传报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发布等方面的重视。

第二,中国智库管理人员特征。具体包括:中国智库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研究领域和专业分布比较均衡,为我国构建完备的智库体系提供了人才基础。中国智库全职管理人员中,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经历的占比较低,智库研究的“旋转门”机制尚未在管理人员中建立。中国智库管理人员的收入结构主要是基本薪酬、课题收入和年终奖励,除了课题和项目收入,中国智库管理人员为智库的创收较少。与政府决策部门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承担委托课题。在从事智库研究工作中,中国智库管理人员最大的压力和困难是时间紧、经费不足,同时对成果的质量要求高。

第三,课题经费来源。中国智库的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来源比较广泛,政府部门委托课题成为项目的主要来源;中国智库的经费总额较小,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对财政拨款和政府委托课题收入的依赖性较大。

第四,智库成果的数据来源和推广。中国智库购买数据和自建数据库的比例较低,对核心数据的掌握和系统数据的开放和利用不足。中国智库呈送决策咨询报告的渠道比较畅通,管理人员被政府部门邀请授课的智库比例和智库成果被领导批示的智库比例较高;中国智库对外发布成果渠道较多,比较重视网站建设,但也比较传统,对新媒体的重视和利用不充分。

第五,中国智库管理人员对智库的认识和促进智库发展的建议。中国智库管理人员认为,中国智库要想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应该提供更高质量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智库成果,挖掘更有社会需求的选题。影响智库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研究成果契合政府和社会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有智库人才支撑。优秀智库的主要标准是有优秀的智库研究人才、有专业定位,能够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前瞻性和预判能力。当前中国智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智库独立性不足、智库研究人员匮乏、智库成果质量不高、研究前瞻性不强。中国智库管理人员建议党和政府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智库研究经费的支持。

4.2 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中,对智库管理人员的界定除了智库正副职管理者,还有少量科研处和智库办的管理人员,在中国智库中,大多数智库管理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智库管理人员通常是从科研岗位提拔、轮岗过来的;另一方面,管理人员通常要同时从事智库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智库管理人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智库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管理体制机制应有所区分。智库管理人员从素质、能力要求以及绩效考核方面要与智库研究人员有所区分,要设计智库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智库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鼓励智库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激发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中国智库的实力和影响力。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重视和强调“管理”的作用,提出了“人才强院”“科研强院”“管理强院”的目标和措施,把“管理”放到与“科研”“人才”同样重要的位置,值得其他智库借鉴与学习。

第二,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智库管理人员政策。对智库管理人员,无论是从选用育留角度还是从激励约束和创新贡献角度,既需要智库自身予以重视和加强,也需要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人才政策。许多管理人员是由中央或各级政府任命的,其管理归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对智库管理人员的管理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个重点。

第三,智库应有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多渠道经费作为保障。当前,中国智库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渠道是财政拨款,但是财政经费的数额有限,年度经费总额较小。特别是高校智库,财政经费主要是用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用于智库研究的经费就会不足,甚至有些高校智库无专职研究人员,多数为兼职人员。至于社会智库,经费的数额和稳定性更是无法得到保障。没有经费,便难以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活动,也难以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从事智库研究工作,更无法开展长期的、全局性的、前瞻性的研究。因此,智库应拓宽智库的资金来源,应有相对足额的经费保障。同时,中国智库购买数据和自建数据库的比例较低,对核心数据的掌握和系统数据的开放和利用不足,应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这也需要稳定的经费支持。

第四,加强智库成果推广,建立传播体系。智库研究要致力于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服务,既要产生思想,也要传播思想,二者共同对智库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强化发挥推动作用。对于智库建设,在已有的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可积极开拓更多的成果报送渠道,与决策咨询部门建立互动、建立对接平台,定期向其报送智库成果,形成多维度的智库成果传播渠道。亦可通过主办智库专刊,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及其他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平台传播智库成果。

第五,中国智库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接轨,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一流的智库不仅要从事国内公共政策研究,而且要广泛参与全球事务。中国智库要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国际智库开展针对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以及积极主动设置重大国际议题,提升规则制定能力,增强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蔡继辉1、张艳丽2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调查、评价与建设方略研究”(15AZZ009)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原载于《智库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4期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