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时间:2016-10-3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周小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上个月,国家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开启了长江经济带跨越发展的新征程,长江流域11个省市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下面,围绕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我汇报四个观点。    

一、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

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大江大河自古以来就是内陆地区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重要通道。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与国际化的视野,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要处理好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关系,在推进流域经济一体化中扩大国际化影响。要建成世界级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应主动借助与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从莱茵河、密西西比河等世界江河开发成功典范中汲取经验,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新格局。同时,应加快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要处理好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在夯实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必然是具有现代化产业体系、公共服务、开放平台和基础设施的经济体。流域各省市要引导企业树立全球生产经营理念,加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努力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要用国际化的水准规划引领流域城市建设和发展,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要以国际化的标准提升完善城市服务体系、标识体系和信用体系,加快夯实与构筑长江经济带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硬件基础、支撑平台和配套功能。

要处理好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关系,在培育和谐共生的流域文化中塑造国际化气质。长江文化多元多样、古今相贯、富有活力,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之一。流域各省市要加大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运用现代文化传播方式,扩大特色文化的辐射范围和国际影响,塑造长江独特的文化标识。同时,要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接交流,打造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形成多元文化交流汇聚、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发展氛围,进而塑造长江经济带的国际化气质。

二、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

常言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沿江11个省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优势。因此,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就应该打破条块分割,突破地区界限,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合作共赢。

推动区域协作,构建跨区域协调机制。借鉴京津冀成立协同发展协调机构的经验,请求中央设立长江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11省市成立区域合作协调小组。参考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模式,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召开省际、省会城市及沿江城市发展论坛和合作洽谈会,提供共商发展的对话平台。借鉴多瑙河隶属9国但依靠统一的法律、统一的规则实现成功管理的经验,建立统一的区域政策法规、市场服务机制、要素流动模式和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经济联系,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实施统一的市场标准与市场准入制度,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省际之间的沟通协调,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建立区域间市场质量、资质互认制度。推进江海联运、水陆联运、水空联运的有效衔接,构建互联互通、开放有序、标准统一的运输市场。

加强联防联治,实行全流域生态保护。建立长江经济带统一的环境标准,制定统一的水域保护条例,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管控政策。建立长江经济带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治理实现信息共享。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推进区域内常规性联合检查、突发性污染事件事故处置和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倡导设立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基金,建立上下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三、具有底气的湖南自信

湖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高起点谋划湖南未来发展。7300万三湘儿女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充分彰显了湖湘人“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豪迈气质与充分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四个方面。

从区位看,“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和强化。湖南位于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交汇处,融通东西南北,京广、沪昆高铁交汇长沙,在湖南形成高铁“黄金十字”。高铁、高速里程位居全国前列,长沙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稳居中部第一。全省已基本形成水、路、空、铁立体交通网络,“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将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充分释放。

从创新看,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引领全省向创新驱动迈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南湘江新区获国家批准,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建设正扬帆起航;超级杂交稻、高铁电传动系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碳碳复合材料等先进技术引领世界潮流;永磁同步电机传动、铁路大直径盾构、8英寸IGBT芯片等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长沙创新谷推动湖南向创新驱动全面升级。

从产业发展看,以智慧、科技为特征的现代产业结构加速与国际接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不断实现新突破,北斗导航、3D打印、工业机械人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新亮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跨界融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智慧引领、融合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正在形成。

从开放发展看,以重要开放平台为龙头的内陆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全省开放步伐加快,湘潭、衡阳、岳阳、长沙综合保税区和城陵矶港等国家开放平台相继获批,“湘欧快线”、“五定班轮”开通,黄花机场货运航班覆盖“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和地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优势产业实现由设计到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输出,湖南在开放发展中面向世界,阔步前行。

四、具有担当的湖南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湖南人民,将以逢山开路、过河架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努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健康平稳发展。

完善多式联运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构建通江达海大通道。强化岳阳桥头堡作用,加快推进湘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及主要支流河道疏浚,形成以岳阳城陵矶新港、长沙金霞港为核心的沿湘江梯次对接长江干道的内河水运体系。依托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打通对外高速陆运通道,将长沙升级为京广、沪昆、厦渝三线交汇的全国特大型铁路枢纽站。完善航线网络,发展通用航空,将长沙、张家界建设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国际空港枢纽。通过水、陆、空并举的综合交通体系,使产能、产品能高效便捷地引进来、走出去。

加快融入沿江产业发展链,打造富民强省大产业。优化产业临空、临铁、临港布局,引导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沿江布局。加快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和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沿海资源加工型、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做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12个先进制造产业。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好生态治理,保护绿色发展大腹地。积极落实中央“共抓大保护”的精神,深入实施湘江污染防治“一号工程”和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长江、湘江岸线资源保护,推进河湖连通,将“一湖四水”打造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绿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将武陵山、南岭、罗霄山片区打造为长江经济带多功能绿肺,为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贡献湖南力量。

谢谢大家。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