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杨乔:洞庭湖环境变迁的影响因素

时间:2015-11-1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杨乔


一、洞庭湖水资源

洞庭湖区环境变迁除了受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地球的地质变动、气候变迁、长江、湖南境内河流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长江与湘、资、沅、澧的来水量及泥沙对洞庭湖区环境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洞庭湖的过境水量由长江分流入湖口的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四口和湘、资、沅、澧四水及湖区周边区间来水组合而成,水文现象具有较为复杂的地区性和周期性特点。洞庭湖起着吞吐长江和四水洪水的调节任务,使荆江河道泄洪能力不足和上游来水峰高量大的矛盾得以缓解。“洞庭湖的水位和流量的时空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来源及其变化。洞庭湖以雨水补给为主,湖泊集水流域的降水量多寡、早迟、强度和空间分布,直接制约着入湖水量的丰歉、汛期出现时间、洪水组成以及湖泊水文特性。此外还与长江水情息息相关,四口分流量大小、荆江来水量、湖口水位、江湖互相顶托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湖泊水情的变化”。

洞庭湖的萎缩主要是由于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四口分流泥沙的淤塞。“藕池口、松滋口形成后,原由两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江湖关系巨变成为洞庭湖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重大转折点”。根据光绪二十二年(1896)绘制的《湖南全省舆地图表》量算,当时洞庭湖的面积约为5400平方公里。“藕池、松滋两口溃决之后,形成四口(包括太平、调弦两口)向南分流,长江大量泥沙涌入洞庭湖,这就是近百年洞庭湖迅速萎缩的关键所在。荆江分流入湖的洪水是与泥沙同时俱来的,因此紧接在短暂的湖泊回春、水面扩大之后,发生了湖泊的淤浅与北岸洲土的增长。由于泥沙进入洞庭湖,湖的西北部水下三角洲迅速淤积出露水面,成为陆上三角洲”。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夺流改道,不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还迫使四水改变流向,彻底打乱了原有水系格局。造成洞庭湖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是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沙严重,淤积在洞庭湖内,年深日久,淤积为洲。洲土肥沃,进而争相围垦成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而来的是洞庭湖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大片湖区变成了良田,洞庭湖区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为两湖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洞庭湖区的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危机。2014年4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洞庭湖区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1、洞庭湖水患

民国38年中,湖区发生水灾32次,平均1.2年一次,其中1931年、1935年、1948年、1949年的四次水灾最为严重。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发,平均1.5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1950年至2000年的51年中,发生溃垸的年份有35年,高达68.6%。51年间共计溃垸受灾面积1093万亩,年平均溃垸面积24.4万亩,其中1996年特大洪灾中溃决大小堤垸145个,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中溃垸142个。洞庭湖区堤垸的恶性膨胀造成洞庭湖区水系紊乱,河湖蓄洪和泄洪能力减弱,生态平衡被破坏,使得这里的人民饱受“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的苦难。洞庭湖区除了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的洪灾之外,堤垸的涝渍灾害也很严重。外洪内涝往往叠加,给湖区的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加重了抗灾减灾的难度。

三峡工程的建成,为治理洞庭湖区百年水患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峡工程建成使用后长江中下游分洪量减少,减轻了洞庭湖区的防洪压力。同时,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锐减,洞庭湖淤积量大幅减少,这对维持洞庭湖调蓄容积和延长洞庭湖寿命十分有利。但是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入洞庭湖水量也随之减少,受此影响,近年来长江入洞庭湖三口河系衰退特征已十分明显,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已成为洞庭湖治理一个新的难题。连续几年来,洞庭湖区干旱现象逐年加剧,特别是洞庭湖北部地区俨然已成为湖南第四个干旱带。淞滋、虎渡、藕池三口河系是长江水进入洞庭湖的重要通道,也是洞庭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这一地区水量锐减,河系急剧衰退。

2、洞庭湖疫病

洞庭湖区的疫病包括流感、瘟疫、血吸虫病等,其中血吸虫病是湖区仅次于洪灾的第二大灾害,是湖南和洞庭湖区危害最大的地方病。洞庭湖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以水域生态为主体的,疫病也主要是水中的血吸虫病感染较为流行,血吸虫病严重影响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湖区在防治血吸虫病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灭钉螺是防治血吸虫病的最有效的方法,而药物灭螺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洞庭湖区先后使用过铬渣、五氯酚钠等有毒的灭螺药品,在灭螺的同时也污染了水质。洞庭湖区的局部地区的水体中检测出这些药物的成分。血吸虫病的流行是湖区环境演变的结果,但同时也是环境对人的一种报复和防御,它让人与水、人与湖保持一定距离。

二、人类经济活动

水资源是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构成的核心,近代以来,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坏与过度利用,洞庭湖环境的变迁由以前的自然演变状况逐渐转变成为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的状况。这一时期,人类对湖区资源过度利用和破坏,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在与水争地、拦截入湖水量、污染水质几个方面。

1、围湖造田

清道光以后,由于人口增殖和对生计的需求,不仅湖区的围垦越演越烈,而且湖区以外的丘陵山区也形成了滥垦荒地的热潮。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人类乱砍乱伐,导致长江流域和四水流域的水土流失,洪水挟带泥沙入洞庭,泥沙淤积成洲,为人们围湖造田提供了条件。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长,造成人与湖争地,人向湖要田的局面,于是,大规模围湖造田不可避免。围湖造田一方面改善了洞庭湖区某些地方的的局部环境,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类生活。但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成为洞庭湖面积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影响洞庭湖区的调蓄能力,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对洞庭湖区的总体环境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湖区不得不承受生态失衡的后果。

2、农业与渔业的过度开发

洞庭湖区的适度围垦,为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条件。但近代以来越来越严重的滥围乱垦,对洞庭湖区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围湖造田妨碍了航道,扰乱了水系,增加了修防负担及抗洪难度。堤垸每年都会面临抗洪排涝工作。围湖造田导致人口增加,湖区人类对水的消耗大量增加,导致枯水季节水资源局部短缺。

当地渔民“竭泽而渔”也是洞庭湖生态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东洞庭湖几乎所有的水面都已被私人承包或“买断经营”。每年夏季,洞庭湖内大大小小的湖港沟汊就被订购一空,一些地方连通航河道也被分段卖出,不待冬季水落,承包人就纷纷“岸上安营扎寨,水下刨地三尺”,水能放干就放干,放不干的就抽干,抽不干的用电打鱼,湖面变成了承包户们分割利益的蛋糕。

3、工业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口剧增,各种生产生活的污染物源源不断的排入洞庭湖区。四水与洞庭湖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四水入湖口一带是重度污染区。这些地方人口多,工厂多,工农业污水排放量大,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受到重度污染。

随着湖区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城镇人口增多,“三废”大增污染河湖,加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灭螺杀虫药物,使得水体中的五氯化钠,氰化物,氢氧化物,汞、砷、铅锌铜、BOD、COD等重金属成分都有所检出,甚至有的超标较高,造成湖区局部环境污染,不但污染范围广,而且随空气和水体扩散快,其中汞和有机氯是湖区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目前已构成对水生物生长和水产的严重危害。据2007年省控制面监测,目平湖为二类水质,其余均属三类水质。其中万子湖、小河嘴断面总磷污染较重,洞庭湖出口、岳阳楼、鹿角、虞共庙断面总氮污染较重。22个常规监测项目无年均值超标断面,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监测项目存在少量样品超标现象。洞庭湖各断面处于中等营养水平,情况不容乐观。

三、洞庭湖区的个人、政府与社会

清末民国时期,地方想方设法占围,属于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冲突与对抗时期。清末,朝廷势衰力微,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禁围力度大不如从前,加之荆南四口形成之后,洞庭湖区淤积加速,西洞庭湖区大量洲滩涸露出水面,为围垦洞庭湖洲滩提供了便利,洞庭湖区的水利利益冲突十分激烈。新中国成立以前,湖区水利大都限于治标,其内容不外乎是堤垸的防洪保安和减少渍涝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一盘棋,政府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组织动员能力以及执行力都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历代政府。因此,政府的管理在洞庭湖区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省与县级政府之间,总体来说也是顺畅的。省政府统一领导洞庭湖区各市县的环境整治工作。堤垸整治、兴修水利、湖区的田园化建设、围湖造田与退田还湖等重大工程都是在省政府统一规划指导下,相关市县政府具体实施赖完成的。

也应该看到,一些县乡地方政府有时会为了本地的局部利益,作一些违背洞庭湖区根本利益的事情。一些基层政府为了局部经济利益,会选择牺牲洞庭湖区环境。如,对所属地方的小造纸企业的污水排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渔民过度捕捞的行为置之不理;为了经济利益,任意扩大经济林和芦苇的面积等等。这就需要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

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涉及到长江流域、四水流域的多个省、市区及各级政府,洞庭湖区环境的根本好转必须得到中央与相关省市自治区的大力配合。从拟议和将来有可能实行的工程项目来看,有许多项目需要得到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相关省份的支持。如在四口建闸,建设南北分洪道、长江河道整治、四水上游环境保持剂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等等。

(来源: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培训工作简报》,2015年第4期;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