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蔡蔚萍:农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2-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蔡蔚萍

文化和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旅游以资本下乡的方式大批涌入农村市场,我们要充分调动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和文旅的深入融合表明,以农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助能模式能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人们幸福感、获得感,带动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系列部署和有力推动下,“农文旅”融合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热点所在。全国各地乡村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创造了诸多独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虽然成绩显著,但仍有需要完善提高的方面。

  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在顶层设计上,如何有效依托农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全面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尚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关于“农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关联和相互作用机制缺乏系统阐释,没有形成闭环连接。此外,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可持续路径的规划和设计不足,且缺乏理论支撑,导致乡村经济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不足,且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越来越突出,存在简单粗暴地以“资源”换“经济”现象。乡村生态系统脆弱性叠加超出承载力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文旅”融合的重心在乡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上,还存在硬件不够“硬”,服务不够“软”,平台建设不够“智慧”等问题,从而带来一系列“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副作用”。乡村旅游所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如部分基础设施规划重当地居民需求轻游客需求和体验;部分地区饭店、酒店、超市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不具备服务游客的能力;部分智慧网络平台服务不够健全,功能单一,无法提供基本的咨询或使用服务。总体而言,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

  产业融合相对粗放。“农文旅”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存在简单堆积项目、粗暴融合情况,还未实现“1+1+1>3”的效果。一是旅游产业渗透不足。在区域资源整合协调不足的情况下,不仅旅游产业与农业的有效联动不足,休闲农业向农村健康、教育等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效果也欠佳,导致“农文旅”产业链条短,旅游产品、文化产品及农业产品转化能力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融合精品。二是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目前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主要依赖于浅层次的项目堆积,如观光旅游、销售农产品、美食打卡和参观博物馆等,而缺乏对农村文化脉络、乡村美食和农耕文化的深度挖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不够,人文底蕴不足。这也进而导致当前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层级低、同质性明显。三是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文旅”融合本应以农业为载体,但是目前在产业融合进程中“脱离农业”“去农民化”现象较为严重,体现为旅游产品内容与农村农业无关,旅游利益分配与农民无关,乡村风貌格局与农村不匹配,对农村农业资源缺乏合理利用,对农业和农民利益关注不足。

  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对行业高质量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外而言,乡村振兴还面临着引进人才难和留住人才难的共性问题。由于乡村相对落后、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差以及空心化等原因,陷入引进优秀专业人才难留住优秀人才更难的恶性循环。本土青年返乡创业的动力机制不足,即使是已经返乡创业人才,大多也面临农村市场制约、配套设施缺乏等困境从而难以长期留下来。对内而言,乡村本地优秀人才缺乏,大多以本地农民为主,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且缺少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在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上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此外,农文旅融合发展对本地基层干部的工作动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这给基层干部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科学规划,形成“大旅游”共识。从顶层设计上把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本质,厘清“农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联与互动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打通二者的潜在界限形成闭环连接。一是要推进制度创新,构建融合发展机制,营造“大旅游”共识,形成“多业联动、多元促动”的互补互通局面,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融合为途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的文旅文创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模式。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党建引领的作用,突出政策引导,完善机制体制和服务体系,为“农文旅”相关部门的深度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农文旅”融合的实施离不开对所拥有资源的系统、精准评估。包括对各种资源的承载力、发展潜力、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从而实现科学合理规划和有节奏的开发。

  “软硬”兼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和网络方面的建设,保障承载力。同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优化停车位、医疗救助站、公共卫生间、休息室、娱乐康体等设施,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在平台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合作平台,把市场需求与已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相结合,联合“农文旅”相关部门,搭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融合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赋能,建立支撑乡村文化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VR、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农村农业农民资源数据库,加大对文化科技项目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文化IP打造和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

  盘活资源,促进纵深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纵深融合发展,需要挖掘乡村多元潜力,盘活资源,延伸产业链。具体而言,要让文化产业既塑形又铸魂,在挖掘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时代内涵上做文章,找到文化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切入口,将多种乡村特色资源融为一体,延伸农业产业链至休闲健康、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同时通过新技术赋能加强文化场景营造,“设计”乡愁。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的强大磁场,通过复合型“农文旅”融合产品,让游客带走乡愁,传递乡土气息,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此外,促进农文旅纵深融合离不开区域协作和协同发展。要大力引导农文旅融合乡村的区域协作形成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同时将中心城市周边乡村区域纳入都市圈城市群的整体规划和建设范畴中,形成以都市圈为单位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引导乡村最大限度分享城镇集聚经济优势,实现乡村与城市的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互联互通,以城市带动乡村,打造区域农文旅融合都市圈。

  内培外引,补给复合型人才。目前农文旅融合发展对掌握“农文旅”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且熟悉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环节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缺口,这离不开内部培育和外部纳入。一是“内培”。从乡村本土人才中挑选并培育一批综合素质好、工作热情高、专业素养突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促进乡村本土人才的转型升级,从而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者和使能者。注重对乡村干部的专项培训,提升其应对复杂事务和新业态发展相关专业能力,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新担当新作为,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二是“外引”。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与政府、企业、高校等建立合作模式,鼓励高校设立农文旅融合所需专业实施人才定向培育,保障相关人才的可持续供给;同时可聘请一批政府部门、高校或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形成技术、理论、管理方面的智库,鼓励他们加入农文旅融合发展队伍;公开招募引进行业领域复合型人才,做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待遇保障工作;鼓励一批大学生及外流本土优秀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引进本地乡贤回村进行技术和资金投资。

(本文系福建省科技厅创新战略研究项目“福建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2021R004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