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王宣桦:切实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时间:2023-03-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宣桦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大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通常而言,科技创新成果的正外部性导致其所带来的收益并非由创新企业独占,同时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因不可预期而存在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此,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优质中小企业是指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组成。其中,专精特新指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那些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具有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等优势的中小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能够在特定领域“锻长板”,掌握“绝活”,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特色化程度、管理现代化水平以及领域专业化程度,进而在产品细分领域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培育这类企业有助于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创新发展之路,推动传统中小企业升级换代。第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多依靠自主研发和原创技术驱动,具备较强的行业竞争力和主导力,有助于填补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使我国摆脱对国外技术的高度依赖,有效疏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或痛点,同时通过行业技术突破,影响、强化乃至重构整条产业链,加快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和供应链安全稳定。第三,培育本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推动其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不仅有助于打造全球知名的冠军产品,为中国企业拓展市场、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还能够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奠定坚实基础。

  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常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从纵向来看,体现为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培育辅导体系的无缝对接;从横向来看,体现为整合全社会力量,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政策链互动。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推动下,我国各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有力提升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正组织开展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其中九成集中在制造业;2021年营业收入总额超3.7万亿元,同比增长31.5%;营业收入利润率超10%。截至2022年4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指数达到198.02,同比增长27.73%,创新指数上升势头明显。

  与此同时,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政策供给精准度有待提高。鉴于企业类型、规模、所在行业以及技术方面的不同,企业自身的发展诉求存在较大差异,且相关培育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创新质量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比如,传统领域“小巨人”企业与新兴领域创新型企业的政策需求就有着很大差别。但既有政策制定与实施未能体现差异化和精准性,针对新兴领域创新型企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场景供给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其次,人才支撑力度有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但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往往有限,以致高端人才流失以及关键岗位人才断层等风险日益加重,加之专精特新行业门槛较高,人才支撑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这类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政策保障力度有待提高。当前,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约束,但相对零散宽泛的财政支持政策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效果,中小企业融资难、研发动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急需提升财政统筹能力,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持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培育优质创新主体、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构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切实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从企业特性和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各种要素资源向优质中小企业集聚,围绕产业链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激发涌现一批能够在关键领域“补短板”“填空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第一,充分考虑行业及企业类型差异,注重发挥民营企业的独特优势。据统计,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为此,应加大政策扶持、分类精准施策,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其创新资源优势以及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变化的灵敏性,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出台配套政策,加强产学研合作,明确不同行业及企业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创新难点,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帮助企业开展精确优化,着力扶持那些具有研发创新潜力的中小企业,避免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的资源错配。同时,积极搭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围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重点开展上市融资辅导、创新成果转化、数字化赋能、高端人才培育等全方位的精准服务,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第二,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明确重点,梳理重要领域及关键岗位紧缺人才类型,有针对性地加大引进培养力度;立足长远,完善产才融合推进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强化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完善产学研用多主体共赢共享合作机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提供保障。此外,还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践行工匠精神,依托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不同岗位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使人才红利、劳动者福利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第三,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专项资金杠杆作用。为有效缓解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约束,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应健全专精特新专项政策奖补体系,加大财税、金融、科技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对共性技术攻关的扶持力度,探索实施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制度以及提高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等。加强科技研发保障,持续细化落实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减税降费措施,同时为投资该类型的其他企业适当减免税费,并对处于种子期、风险高、投入高的企业提供初创期保障性风险资本基金,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助力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