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尹卫东:看杨凌 话隆平——学习杨凌“种业硅谷”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3-07-26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尹卫东

“北杨南马”如雷贯尔,南北两个种业发展的聚焦地都先后提出打造“种业硅谷”,因为在隆平高科技园和东湖街道工作多年的缘故,一直都盼望着有时间去杨凌参观学习。2023年7月17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长沙市现代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学习,期间既在西北农林大学学习了丰富的“理论套餐”,又实地观摩参观了杨凌的“院士摇篮”小麦病理研究东南窖实验室、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西北农林大学博览园,通过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研,总想寻找杨凌“种业硅谷”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梳理总结出来,为“隆平芯谷”建设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谋服务。

一、弘扬科学家精神

在杨凌“种业硅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窑”小麦病理实验室,是抗战时期修建的一处防空窑,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造成小麦病理实验室。带队老师让我们走进50米体验一下,感受这里是常年阴冷潮湿,还不到十五分钟就感觉不适应,但看到里面还有一批年轻科技工作者在做试验。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先后走出了李振岐、康振生两代院士,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农科事业,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也不禁感叹上天是公平的,这样的艰辛努力没有不成功的。这种“窑洞精神”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发愤图强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在“隆平芯谷”,我们也有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是当代科学家的典范,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一面旗帜,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他虽已与世长辞,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那么多的普通人自发地悼念他,足可说明他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因当年朱朱镕基总理“湖南得打好两张牌,一张是袁隆平,一张是张家界”的论断。平时的闲聊时常有人提到,长沙乃至湖南在做袁隆平品牌文章上还大有潜力可挖。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今天,需要更多像袁隆平那样的科研人员自觉继承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要高度重视“人民科学家”等功勋荣誉表彰奖励获得者的精神宣传,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典型,让科学家事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要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建设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快建设一批科学家故(旧)居、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重大纪念意义试验田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二、融合发展

行业聚合。就像美国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一样,杨凌现代农业产业园“起家”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作为我国旱区农业科教资源的密集区,拥有许多著名的学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中国农林领域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凡涉农林水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社会组织、企业,在全省的城市建设和产业规划布局上就尽可能地要在杨凌扎堆。隆平芯谷也上“起家”于辖区内聚集了拥有湖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省蚕桑研究所、湖南畜牧兽医研究所、省气象党校等一批生物种业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四大实验室”之首的岳麓山实验室对标建设国家实验室,其中两大片区位于隆平园。培育引进了隆平高科、华智生物、湘茶集团等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588家,种业产值突破百亿,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要学习借鉴杨凌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推力的做法,乘岳麓山实验室建设东风和省农科实验田释放出的建设空间,引进涉农单位部门、创新平台、社会组织、龙头企业入驻。

院校整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省林业科学院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高校合并,一直是高校界的热门话题,高校间的有效整合,有可能通过资源的叠加带动规模效应,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因此,不少高校都在积极谋划合并。湖南农业大学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竞争力不强,对学者和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很难进入国内顶尖大学行列。省农科院、中南林科大都是岳麓山实验室的重要组成单位,有柏连阳、吴义强、单扬院士、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建有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种业研发创新平台。湖南农业大学如能与这几个单位强强联手,合并后可以实现不同学校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实力大增实现跨越式发展,能较大提升影响力、竞争力,提高学校排名,能提供更好的研究和教学。

区校融合。杨凌深入实施“区校一体、融合发展”战略,建立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多层次沟通联系机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制。隆平芯谷也要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引领作用,加快区校融合力度,要加大配套服务力度,统筹规划院校周边地块开发,政府和园区要尽早启动道路交通、中小学、公园、商业街区、医院、养老院、菜市场、人才公寓等建设,让科研人才在长沙更有地位和尊严。要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联合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让高校院所成为自主创新真正的领跑者。建立人员相互挂职交流机制,让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教师们到科技等政府部门、园区挂职,把需求带回来,把知识技能带出去,与当地多些互动,引领和服务地方;要让政府工作人员到学校科技处、校友办等部门挂职,把校友资源带回来、优秀企业引进来,把政府、园区的各项政策带下去。要进一步集聚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创新团队落户,引进外地优势资源,开展实质性合作。

    三、人才为先

2018年以来,杨凌现代农业产业园出台“加快人才集聚十条政策措施”,尤其是在支持入区企业和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引进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方面,对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杨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关键一招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打造涉农人才高地,强化用人单位自主权,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支持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人才对于杨凌现代农业产业园来说,就是未来之路,就是推动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任何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征伐四起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短短的几百年间涌现出了孔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管仲、孙膑、吴起、苏秦、张仪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了不起的人才。各种人才并不以地域出身而画地为牢,他们看重的是诸侯国君是否贤明、是否胸有大志,是否能够让自己施展才华、英雄有用武之地,出现了当时的“齐漂”、“魏漂”、“秦漂”等。时势造英雄,时代呼唤人才辈出,一大批类似“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等“湘漂”汇聚之时,群星闪耀之时,就是湖南种业振兴之时。

打好种业翻身仗需要用体制激活人才、用政策扶持人才、在实践中磨练人才。一是要紧盯种业“卡脖子”攻关,加快基础研究型原始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院士—领军人才—青年科研人才相互接续的人才链条。坚持“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理念,尽快出台专门政策,引进头部企业入驻,通过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力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骨干人才,特别是分子生物育种产业链中的紧缺型人才,汇聚国内外高端种业人才,打造种业科技人才高地。高校要主动担当,开设系统的种子专业课程,吸收最前沿的种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培养造就一大批种业专家。二是要聚焦科研和生产“两张皮”、成果转化“硬梗阻”等问题,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为商业化育种的发展提供完备的全链条服务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制度,给科研人员松绑,优化种业科技人才结构,加强育种基础人才培育,重视种业高职人才及繁种、推广专职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育种“工匠”,尽快培养种子审定、监管执法、产权交易等方面的人才。三是要提高种业人才待遇。说到底,是否选择种子专业,是否能够扎根种子战线,关键还得靠待遇。种业人才的成长相当不易,成长的周期也长,只有在种业发展方面加大投入,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落实好相关的补贴和配套措施,让种业人才有成长机遇、有价值获得感,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更多的种业人才脱颖而出。

(作者系隆平高科技园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