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为进一步推动城市旅游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城市旅游要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社区融入是关键一环。实现“游客体验峰值”与“居民幸福指数”的同频共振,是旅游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吸引力、竞争力以及治理韧性的有效路径。
当前,一些城市旅游的社区融入严重不足,主要体现为:旅游业发展与社区建设之间缺乏规划统筹协调,社区参与城市旅游渠道不畅,居民往往只能参与低附加值环节,甚至被迫搬离旅游核心地带。这导致旅游目的地“空心化”,只有“打卡”场景,没有生活场景,同质化小商品店铺比比皆是,文化活动缺乏持续内容更新,让游客体验大打折扣、复游率低迷。与此同时,旅游收入主要流向少数外来投资者或大型运营商,大量本地年轻人选择离开,加剧了社区老龄化、空心化。推动社区深度融入城市旅游,关键在于让社区从“被旅游影响”转变为“与旅游共赢”,让居民成为主人、让文化成为灵魂、让治理成为保障。
构建政府搭台、居民唱戏、企业助力机制。在城市旅游业发展中,应构建“政府—企业—居民”各司其职、互相补位、既分享红利也共担责任机制,为将社区转变为旅游场景共创者提供制度保障。建议建立“市—区—社区”三级协商平台,针对旅游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形成常态化议事规则;建立“社区+景区”统筹机制,通过“一片区、一专班、一规划”,既着力优化公共环境,又有效促进二者资产增值;制定社区旅游共建管理办法,明确居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的权利义务、收益分配、退出机制,建立“一票否决”清单,对存在扰民、破坏风貌、安全隐患的项目直接叫停。
让“游客想要的独特体验”和“居民想有的好日子”合而为一。以空间设计为工具,将旅游的核心“在目的地消费”转化为“促进目的地再生产”。增加社区公园、街角花园等生态空间,塑造“可深呼吸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居民日常可用、游客乐于体验的复合型空间,举办展览、快闪等多元活动,吸引游客的同时服务居民。设置可转换功能的公共区域,如白天将社区舞台作为休闲广场,夜晚将其作为演出场地。在文化叙事上,让社区成为“城市故事”的载体。依托文艺创作与现代科技,在社区街巷、独特设施、老建筑等处营造微叙事场景,既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也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在社区增设多语种标识、共享轮椅、宠物饮水点,改造无障碍通道、智慧旅游厕所、长者休息区等,让居民、游客共用,体现人文关怀。
将社区经济嵌入旅游价值链。把原本处于旅游“外围”的社区居民经营活动纳入城市旅游的核心收益链条,推动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文化活力的同步提升。建议由政府或平台企业牵头,帮助居民将闲置房、庭院、车库改造成民宿、咖啡馆、手作工坊,由政府统一培训、评级,纳入官方推荐名录,促进旅游流量与收益向社区倾斜。对居民开展服务接待、数字营销、非遗创新等分层培训,将合格者纳入城市“微导游”“匠人”库,政府发证书、平台给订单。建立“旅游收益共享基金”,将旅游门票、商铺租金、活动赞助等按比例注入其中,专门用于社区微更新、老人助餐、儿童托育。将社区小店、菜市场、老字号商铺纳入城市旅游惠民一卡通,游客可享受折扣,助力居民增收。
以数字治理实现社区与游客“双赢”。数字治理有助于实现社区旅游需求精准匹配、资源高效配置,既让游客“玩得好”,也让社区居民“过得好”。可应用“社区旅游仪表盘”,实时显示客流密度及停车位、噪声、垃圾量,一旦接近社区承载阈值,自动向游客推送分流路线,以减少扰民;采取区块链积分激励,游客扫码参与垃圾分类、文化问答即可获积分,积分可在社区店铺抵现或换服务;为不便到达的老弱群体提供社区景点的“云导游”,扩大潜在游客群,提升社区美誉度。
打造变“到此一游”为“社区记忆”的情感链接。深化情感链接,将游客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从一次性“打卡”消费升华为基于共同记忆的长期联结。比如可由小学生手写社区导览信给入住民宿的游客,通过信中所附二维码,游客可给孩子留言、给居民回信;在社区公共空间设置“声音邮筒”,可播放老居民讲述的街巷故事,也可录下游客对城市的祝福,形成跨时空对话;把传统节庆与当代议题结合起来,比如由居民教游客做手工灯笼、一起过“低碳中秋”,增强双方的情感共鸣、责任担当。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六加五’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