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兰州7月4日电(记者朱羿 实习记者胡天莉)7月3日,由兰州市社科院主办的“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促进人文交流合作国际智库论坛”在兰州举行,共同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地域人文交流合作的新途径,开展“一带一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
古丝绸之路穿越不同时空、跨越不同文明,创造了文明互鉴与文明交融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论坛上,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叶廖明弗拉基米尔,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维切斯拉夫维克多拉维奇达尼洛维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明君,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铭,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柳宏,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吴兆路等6位智库学者分别做了“中俄人文合作”“中白历史学者在当今时代的合作发展前景”“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乡土情怀与东亚文化共同体建设”“丝绸之路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的主题发言。
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全面阐述了人文交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并使之成为沿线国家地区经贸、社会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驱动力和基础支撑,促进了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使古丝绸之路在人文交流合作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与会专家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只有深化人文交流,才能推动实现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相互理解、友好相待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社会文化风俗迥异,为了超越这些差异,也需要深化人文交流。
“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民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再一次创造出人类文化的新辉煌。”孙明君教授说。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解并积极响应和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沿线各国人民社会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人文交流合作的范围和层次也呈现出国际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