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刘东 况落华 巫丽君)5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杭州市共同主办了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社科理论界学习座谈会。浙江省内知名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代表、本科高校社科联和科研单位代表、省内主要社科期刊负责人、青年社科学者代表6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教授认为,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地位不可替代。何莲珍具体介绍了浙江大学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展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担当新作为上的进展:浙江大学坚持“六高”强校战略,秉持内涵发展和质量优先理念,遵循“古今会通、东西互动、中外相知、文理交融”的思路,使得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目前,浙江大学具有本校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社科人才实现高水平汇聚,高端智库建设进入国家第一方阵,国内外合作交流打开新局面。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陈立旭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要抓住机遇,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推出标志性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前沿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超常规发展;要推动文化学、生态文明学等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鼓励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要加大力度更快一步推进经济学学科、政治学学科、社会学学科、法学学科本土化,加快推动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和本土特质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要加快推动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力度推进哲学学科建设,深化科学思维为重要内容的当代哲学研究。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何显明教授看来,浙江省理论界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上,依然面临着繁重的任务。要进一步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感,担负起思想库、智囊团的角色;要立足浙江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合理性;要聚焦浙江“重要窗口”建设,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的制度逻辑与价值逻辑展开深入的前瞻性研究;要坚持人民立场,将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将个人学术追求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中,融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实践之中。
浙江省社科联名誉主席、浙江工商大学原党委书记蒋承勇教授深情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的“真”“情”“实”“意”四字要求。他说,这一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浙江萌发和实践,与“5·17”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有着相通的内涵与共同的指向,在新时期更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他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知灼见洞悉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以深沉饱满的人民情怀培根铸魂,建设社科强省;以勇拓新局的实践导向助推发展优势,彰显窗口效应;以精品立世的意旨格局打造标志性成果,引领时代风气。“真”“情”“实”“意”仍是当下和今后社科工作的实践指南。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教授对人文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倾注了很深的热情。在他看来,当代中国,创造与时俱进的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公众人文素养、品行和气质,更需要促进人文学科繁荣发展。人文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需要强化特色化、国际化、数智化三个维度,包括关注学科的自身特点,以人文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探求真理,感悟道理,明辨事理;秉持“中外互动,文明互鉴”理念,开展跨文化对话和平等互信的学术交往,让世界更多地认知“中国的人文”“中国的学术”;强调“数智+人文”,以“人文数智化”和“数智人文化”的双向互动为抓手,用“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与思路谋篇布局。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认为,推进文科振兴是当代社科学者的使命担当,而且时代也为文科振兴提供了可能。推进文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才振兴、学科振兴、平台振兴、学术振兴和学风振兴等诸多方面的振兴。社科界必须树立文科振兴的信心,养成文科振兴的真心,强化文科振兴的爱心,弘扬优良学风,强化精品意识,深入社会实践,不负时代所托,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兆信教授认为,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既要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发辛勤耕耘,又需要在全局范围内进行一定的组织和引导,方能集聚力量完成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多维的体系建构。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突出话语权导向,推进全体系建设;提炼标识性概念,生成学术热点;统筹基础和应用研究,打通学术和媒体渠道;整合现有团队资源,打造高端话语平台;遵循学术基本规律,注重高效谋划发展。
浙江财经大学原校长王俊豪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论述为智库发展提出了目标、指明了路径。智库的发展必须明确定位,打造特色和优势;既要重视应用研究,也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夯实智库发展的理论基础,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理性与专业理性;构建开放型智库平台,加强智库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以服务政府重要决策需求为导向,秉持“新、实、险”理念,立足当地、面向全国,积极发挥智库咨政建言作用。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吕鑫教授是青年学者的代表。他认为浙江“红色根脉”的独特优势为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青年社科工作者对此要倍加珍惜,守好用好浙江独有的宝贵理论财富,擦亮其“鲜红底色”,植根国情省情开展研究,真正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立足实际、依托地域优势,又要打开怀抱、与世界对话,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完善;要借力科技优势并与之相适应地发展,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生态;要肩负时代责任、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贡献。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盛世豪充分肯定专家学者的交流发言,并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六点意见:一是要深刻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与灵魂,不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引向深入。要守好“红色根脉”,收集好、整理好新时代以来记录浙江实现历史蝶变的文献资料,阐释好、梳理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演进脉络,提升研究的影响力。二是要深刻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底蕴根基,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当代浙江学术品牌。要以系统观念、系统思维推进整体谋划,发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龙头作用,提升浙学品牌的学术美誉度,努力让浙学成果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东方思想标识。第三,深刻把握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聚焦省委中心工作为争创省域现代化先行提供学理支撑。要站在浙江大地上做研究,主动围绕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等中心工作谋划选题,紧扣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等重点任务破难谋策,对接省委需求建立大成集智机制,以宽广的视野加强问题研究、理论总结。第四,深刻把握推进理论创新、构建“三大体系”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奋力扛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使命。要以实施文科振兴工程为抓手,补齐学科体系短板、推动学术体系创新、增强话语体系感召,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不断开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境界。第五,深刻把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立场,用高质量的社科精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接地气,善于为群众解疑释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权益。第六,深刻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抓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社科“浙军”。要引导社科工作者锤炼过硬政治素养、培养严谨科学精神,要厚植人才成长沃土、优化人才发展平台,打造一支梯度合理,与新时代文化高地相匹配的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郭华巍在主持会议和总结发言中,要求全省社科理论界进一步深入学习,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担负起应尽的使命,紧紧围绕推进数字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省委中心工作,抓住机遇、担当作为,守正创新、奉献精品,组织实施好浙江省“十四五”社科规划,高水平打造“八大平台”、高质量实施“八大计划”,奋力开创社科发展新局面,为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和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浙江力量、体现硬核担当,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 、奋力打造“重要窗口”、 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伟大实践中交出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分报表。(责编:韩卓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