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蓝皮书在广州发布

时间:2021-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永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8月11日,由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1)》成果发布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重点皮书项目,今年是第二次发布。

蓝皮书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宏观视角,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宏观形势分析和研究,总结并概括了粤港澳大湾区在2020年的发展状况,预测并分析了2021年大湾区发展所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同时,蓝皮书以不同领域、不同城市的个案问题为微观视角,特别关注南沙区的发展现状、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结合社会前沿热点问题,聚焦南沙产业发展。全书在内容结构上分为总报告、体制融合篇、产业协同篇、区域发展篇、科技创新篇、文化生态圈篇和金融专题篇七个部分,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领域的高端专家研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蓝皮书在总报告中指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克服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年经济增速保持大致稳定,经济总量达到11.59万亿元,特别是粤九市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广州经济总量首次超越香港,粤九市在大湾区中的经济作用越发明显。在“六稳”“六保”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大湾区内需增长动力逐渐恢复,外贸形势好于预期,金融市场稳步攀升。蓝皮书同时点明,2021年,大湾区仍将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通过新冠疫苗构筑起“群体免疫”屏障的推进,预计大湾区经济将迎来全面复苏,主要经济指标将逐步回暖。“十四五”时期,大湾区将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率先探索有利于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并加快向全面数字化方向发展,科技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依靠。港澳两地需要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和定位,在大湾区框架下加速港澳地区再工业化进程,调整经济结构,带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蓝皮书对南沙区现代产业发展及其功能定位、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别关注。广州南沙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与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香港、澳门或陆路相连或隔海相望,既是广东面积最大的自贸片区和广州城市副中心,又是被国家寄予厚望的改革开放先行区,承载着“三区一中心”(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城区功能定位,在推进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双区驱动”发展格局以及推进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课题组从产业协同和文化建设两个不同角度分别对南沙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产业协同方面,进一步明晰南沙“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的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借鉴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经验,加速促进南沙临港工业、航运物流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明确依托中心区域、交通枢纽等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中心和代表城市形象的“城市客厅”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就广州南沙新区如何建成国际化的滨海新城提出了对策建议,即从构建“城市客厅”的高度来设计、打造“环凤凰湖-蕉门河文化创意圈(带)”,使其真正成为南沙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标识。

据了解,该蓝皮书主要研创单位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是由广州大学与南沙区政府共建的专门从事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的个性与共性问题研究与咨询的高端新型智库和在地化科研平台。研究院立足南沙,放眼大湾区,主要通过决策咨询、高端论坛、高端人力资源和编辑出版等方式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发展提供系统、全面的智库服务。(责编:赛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