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教育先行。10月16—17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举办的202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乡村教育振兴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展开深入研讨,以期进一步厘清乡村教育振兴的机遇与挑战,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
教育减贫成效显著
乡村教育在于保障乡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让乡村孩子拥有精彩人生。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上得起学。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表示,我们致力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教师配置方面,采取许多倾斜政策。在保证教师质量方面,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定向公费培养、建设乡村教育领军团队、带头人和乡村教育家培养等。从乡村校长、教师“国培计划”的创新实施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国家政策的设计更加细化,更加满足和符合乡村教育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让乡村学校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指路灯。
改革开放初期,在西部,特别是边远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存在巨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有针对性地在贫困地区进行试点,寻求解决方法,并形成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经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满生介绍,中国与联合国教育减贫合作40多年来,通过双向交流合作的形式,协助中国培养了大批应对贫困问题的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同时,中国在基础教育中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为上亿的学龄人口提供免费、公平且有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方面,对国际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总结其中的经验,就是“有给有取、以我为主、坚定承诺、高效运行、合力推进、综合施策、彼此尊重、政府支持”。
建设融合型乡村学校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而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其中小学教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最为重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范先佐提出,要大力加强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做好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乡村教师队伍。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认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让农业吸引人;强化人才保障措施,让农村留住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需协同发力,培养富有乡村情怀、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本的强力支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司晓宏认为,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素质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新时代带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
新时代对乡村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晔表示,我国基础教育“有学上”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进入新时代后,人们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我国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略。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要践行“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要培育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以重建乡村教育自信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推力,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校改进与评估中心主任杨朝晖提出,要立足学校,整体变革,立足乡村主体内生发展,通过价值引力、系统合力、资源助力、主体发力、持久恒力等变革之力促进乡村学校走向融合发展。“融合型乡村学校”是具有融合性特征的乡村学校教育与组织发展模式。学校内外系统的有机整合与融通,是对乡村学校育人功能的新定位,强调多元育人目标与教育取向的融合,是对乡村学校组织功能的回归与拓展,是一种体现融合特征的学校教育与发展新形态。通过“融合”重建乡村社会发展的内生机制,重建乡村教育的自尊、自信与文化自觉,使乡村学校扬长避短重获优势资源,存续乡村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文明建设,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机制,从根本上助力乡村振兴。(责编:孙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